美文网首页心理学技术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第八讲第一节

叙事治疗第八讲第一节

作者: 心灵地图FM | 来源:发表于2017-01-19 19:00 被阅读444次

    大家晚上好,元旦快乐,又到了新的一年了。我们的这个叙事微课也从16年上到了17年,寓意还不错,我们上两年课。

    今天晚上我们的课程我是按时要进行的,当然各位同学是不是有的孩子休假当中,无所谓了。反正课程也是可以回听的。所以我就讲我的了。

    今天开始我们叙事疗法实用技术课程的第八讲了。是要讲叙事取向对话在家庭关系当中的应用。大家还记得我在第一讲当中讲到了叙事疗法的理论渊源有好几个部分。像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文学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民族心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我们还讲到了,后天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希尔福柯,他的思想对于叙事的影响。那么我今天还是要再说一说这个米希尔福柯。米希尔福柯他其实是反精神病的精神病学家。他认为精神病是所谓的社会话语建构起来的污名,这个污名指的就是污染了的名字,就是脏的名字。比如说,他把一个调皮活泼的孩子在我们现在的认为他就是多动症。而且把得了精神病的人也会称为疯子,还有大家可能也知道,在以前同性恋其实在西方也是被认为是精神病的一种。

    大家知道那个图灵吗?就是计算机之父那个图灵,也是人工智能之父,他曾经协助英国军方破解了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即使你看他有这么大的成就,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去让他的身份获得别人的认同。大家知道吗?图灵也是一个男同性恋者,他后来是因为他的性倾向,最后是遭到了英国政府的破害,最终他自杀了。要知道一直到2013年,英国女王才宣布赦免了当时宣布他入狱的那个罪行的。而且我们现在看看随着这个心理治疗的这个发展现在精神病的诊断标准的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了,精神病的诊断标准认为凡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与社会常模不一致的人群,似乎都是不正常的人。

    我们知道这个和西医的标准有点类似是不是?还有迈克怀特他之所以创立了叙事疗法,跟他早期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是分不开的。他早期是在澳大利亚小孩子的大小便失禁,会被认为是精神病的一种,是需要治疗的。而他就是治疗的这样的孩子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取得了成功。

    等我们有时间了再讲关于他的故事,我们还是说回这个米希尔福柯。我只是说像关于一些疾病的确认,在不同的国家,他是不一样的。米希尔福柯他认为是文化塑造了行为,专家知识在某一个阶段他被抬到了很高很高的地位,我们现在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了。

    我们家,我妈妈就是各种专家的铁粉儿,他老人家有一句名言,电视上的老专家都说了,那能是错的?国家会允许他这样干?所以在我们加无关紧要的事一般都顺着她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都怕了专家了,专家说了太多前后矛盾的话,当然也不是说专家说的全部都是错的,我不是这个意思。

    专家知识在家庭方面的影响,他带给我们的问题就是在孩子教养问题方面,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了,这个人出来也说一句,我们应该怎么样!那个人也出来说句,我们应该怎么样!你像我们的父辈他们就没有多少文化,我是七零后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根本就是散养的,所谓的放养的。而我们这一代人结婚的时候发两本书,生理健康,科学喂养,所以我们养孩子就是照着书上的知识来的,觉得那是科学的。我们大部分人的孩子恐怕都是照书养的,所谓科学育儿。所以其实这也容易让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上一辈会造成一定的矛盾,会造成婆媳矛盾,婆媳大战。其实这个在哪一代人当中都会存在,只不过是每一代人存在的这个问题的表象是不一样的。

    所以大家看看在这种语境下,家庭就成了两种权利之间角逐的战场了是不是?但是我们再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婆婆带自己的孩子呢?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妻子来说,你可能对老公是不满意的,怕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老公那样的人。为什么对娘家妈有时候也不满意呢?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也担心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所以你看看,其实就是你学了多少知识,就是会在你的生活当中就是真的会影响,它会影响你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再来看看文化思潮对叙事的影响,你永远不要以一个外人的看法,对别人的事情指指点点,而这个就好像谦卑的人类学家一样,对一切要保持一个不知道的想法和态度,也就是我们说的放空的、不预设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家庭治疗对叙事的影响。

    嗯,大家知道的家庭治疗其实也是分了很多流派的对吧?什么家庭系统治疗,结构派的家庭治疗、策略派家庭治疗、还有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的家庭治疗。还有我们现在提的比较多的萨提亚、家排等等一系列的疗法。我们今天简单的说一下。其中精神学派我们知道它有一些关于情结的说法,像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还有会讲到依恋关系。到了克莱因时代还有早期分离焦虑,从好妈妈、坏妈妈到了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我们在看看家庭系统治疗,它倾向把家庭当做一个系统理论去理解。在它的理论中它也提到了一些概念,比如说:自我分化,三角关系、代际传递、情感隔离等等。而自我分化是家庭系统治疗的核心理论。个人处理压力的能力,自主性和独特性差的人,往往都与家庭过分纠结,它有这样一个结论。

    而结构家庭治疗认为有问题的家庭有两种模式:一些是家庭缠结,处于混乱并且紧密的相互的链接、纠缠。另一种家庭好像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脱离的,好像没有关系。这两种家庭类型都缺乏对权利的清晰界限。过于纠缠的父母是过分卷入到了他们子女的生活之间,由此丧失了父母的领导权和控制权。我们注意他的这些说法。他这些说法是不是都是现代的说法?

    那么萨提亚是有名的、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家庭治疗师。她曾经担任过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就能想得到萨提亚所提倡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她是看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的。

    萨提亚模式就是个人成长与潜能开发,这个说法其实没错的。可是脱离了环境的影响是不大可能的。虽然我们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说法,但谁能保证我们就是那个莲藕呢?我们如果不是莲藕呢?我们不是还有一句话等着我们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么样做都有说法来支持我们的这些做法的。

    我们再来看看家庭系统排列——家排。海灵格大师。家排主要是透过角色,角色扮演,代表扮演,来互动,来探索案者的问题根源。他提倡要回归家庭的序位,家排他发现家庭系统是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的秩序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而且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或者觉察到的动力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且他认为这种关系并不跟随着社会及文化的标准或者规则运行的。是在这些标准和规则之上运行的。且不论他这种说法对不对,合适不合适。我是没有资格来评判的。我多次参加过家排,我觉得家排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呈现问题的方式,恰恰是叙事所说的外化的方式。这个大家也可以注意观察一下。

    上面的这些理论,治疗的理念,这些说法听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是能够说得通的。但是具体到我们的每一个家庭他是不是就是合适的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他假设了,把我们的假设比喻成了一个系统或者是结构。他认为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个系统出现了问题。所以他治疗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变家庭的机构或者是家庭的互动模式来消除这些症状。

    这些家庭治疗理念对于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家庭怎么做才好,怎么做是不好的,怎么才是一个标准的、完美的家庭,自认为是有一套标准是可以照着他做就行了。家庭之间没有界限、隔代教养这些都会让孩子混乱,也会让爸爸妈妈感到很无力。所以一大堆的问题就会随之而出。

    我们说家庭系统把家庭比作系统,本来他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是一个隐喻。是在隐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是因为这个隐喻用的特别成功,现在大家都这么用,都这么说。说着说着他慢慢就成了一个事实了。好像家庭就是系统一样。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系统和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家庭治疗里家庭治疗师就会指导家庭成员具体该怎么办。而这个时候他在很多地方就实施不了了。比如:爸爸怎样去扮演好一个爸爸的角色。妈妈应该怎么样扮演好一个妈妈的角色。孩子又怎么当一个孩子的角色。而且一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和习惯是经过很多年的磨合,慢慢的磨合出来的。我们现在来告诉他们你们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做,不是说来到咨询室之后,我们让他们改变什么他就能变成什么样的。

    我刚才说了,所有以上的那些说法和理念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理念之上的。大家还记得现代主义的理念是什么吗?就是他相信本质的存在。假定事物的本质就存在他本身的结构里面。所以这些疗法他强调家庭的本质,认为家庭的本质就存在于家庭本身的结构里面。

    我们古话说的好,人可能没有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没有文化的。家庭冲突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夫妻两个人他是来自两个不同环境的家庭文化的。他有不同的理想,也有着不同的对家庭的期待。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专家问话带来的理想家庭模式。在这些专家理论中每个理论都有一个关于理想家庭的标准,什么是好的家庭是有一个界定的。这就是目标,这就是标准。然后治疗师就会运用一些方式促使这个家庭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但是在实践咨询工作中我们有经验的咨询师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一旦我们把夫妻关系界定为某一种不可改变的标准的模式的时候,很多时候咨询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这些模式是抽象的,理想化的。但是我们知道来访者的生活是具体的,所以很多时候虽然在理论上说的通,看上去好像也是很有效的办法,可是把他放到来访者的生活当中的时候,好像就没有办法落地,实现不了了。而且要命的是要是按照西方心理学家庭治疗的理论的理想家庭理论来评估的话,我们中国好像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需要被治疗的。像边界不清,角色混乱,责任交叉,心理生理年龄不一致等等。他们的治疗方向或者是目标,他们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要民主,要有效沟通。他们有他们的文化背景,他们是提倡人格平等的。我们的咨询技术基本上都是和西方学习来的。他们的理论和技术是符合他们的文化背景的。当我们在引进这些技术的时候,会连带把他们文化的那种理想标准一同引进进来。但实际上,这些技术在西方可能运用的很好,但用到我们的家庭当中就不一定合适了。

    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背景,就像我们中国是讲究适量,适度。每个人都是有分寸的,而且我们在家族当中是讲究伦常的。我们要知道颠覆一套文化是很难的事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流传至今也就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还存在着。我在想我们的民族能生存下来,那么就证明支撑着我们生存的技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还有看待问题和看待世界的视角,是有意义的,是适合我们中国人自身的。

    在中国家庭里面我们是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我们的父母就觉得他们应该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好,他觉得他应该按照他觉得好的方式来给孩子指导和安排,父母会觉得自己有这种义务,要不然父母就不称职了。还有我们说的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正是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我们在经历苦难的生活的时候,当父母无法在照顾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同样能够成长的很好。那如果是在西方国家的话,这样的父母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的。因为人家会说你一点也不民主。而这样的兄姐也会被认为是越位的。

    我有一个来访者说:她说她在找一个老师做咨询的时候,那个老师就告诉她,因为她的妈妈是常年卧病在床,她是长女,所以基本上是她在照顾弟弟妹妹。然后那个老师就告诉她说,因为你取代了你母亲的位置,所以你的妈妈恨你。当然具体情况我在这里不方便透露,只是这句话带给来访者很大的影响。这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古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服。虽然家庭治疗出现以后心理咨询的关注已经从个体转移到了关系上。从以前是觉得问题是在人的内部,转移到了问题是在人的外部。可是迈克怀特,他就是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家庭治疗中心工作的,他还是发现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了。

    这个时候可能有同学要说,家庭治疗也是关注关系的。是的,他们是关注关系,但还是要为关系找一个负责人的。他们认为得有一个人来担这个责任的。这个是和叙事还是不一样的。

    迈克怀特还是发现了家庭治疗的局限性了,所以他才在自己的工作当中慢慢的总结整理,才形成了叙事治疗。

    叙事理念他吸收了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认为这些问题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他就是人慢慢建构出来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很多的说法。这些说法会让我们形成一些自我认同。然后我们就会按照这些标准这些说法去做。我们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话说起来都是很平常的,但是背后都是有权利关系的。你是这个身份,别人就可以要求你符合这个样子。

    我给大家分享一点点,在我刚开始学了心理咨询的时候,我那会已经做咨询了,有一次我都忘了我和家里人说什么事了。然后家人就说我,你还是学心理的呢,你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你就这样和你的病人说话吗?当时听到这话我都愣了,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来。因为我觉得好像人家说的也是对的。我是个心理咨询师,我就应该把所有人当做来访者去关注、共情。这其实就是米歇尔福柯说的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人被说法绑架了。我被心理咨询师这个身份限制了。我当时就没有意识到,我其实也是多种身份的,我现在是在家里是以家人的身份在说话,那么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说呢?当然我现在来反思,那个阶段还是没有成长好。用我们的话来说,还是没有成长好。就是把我们所学的技术和我们的生活割裂开了。这个其实作为咨询师来说是蛮挑战的一件事情。当我们学了一种技术,一种疗法的时候,我们不是把它当做是一种工具来用的,而是要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作用,就要成为这样的人。比方说我在这几年学习叙事疗法,我就不光是用这样的视角去工作,而是用这样的视角过我的生活,来理解我的生活。我真的感觉到自己轻松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所学的和我们自己自身没有融为一体的话,是两张皮的话,我们其实有时候不是很容易快乐。

    你比方说,别人要是说高老师你的生活肯定是很幸福,因为你是学心理学的嘛。还有的就会说,你看你这么年轻,学心理学的就是心态好,知道保养,你看人家就是活得特别年轻。他只是觉得你的这个身份,好像让你的所有的东西都好,都能够变好。那么当你做的不好的地方,同样他也拿你这个身份来说事。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别人很容易就拿他想拿的那个标签来对你做的这个解释,做一个证据,做一个验证。

    这就是我们被这些话语所限制了,但是怎么样不被限制呢?就是要多元化,不要被唯一的身份限制了。比方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我还是妈妈,我还是女儿,我还是姐姐,我还是同事,我们所有的话语要在一定的范围来说。当别人没有看清楚这个关系的时候,我们自己得觉察清,否则我们自己就会觉得很憋屈,很委屈。觉得人家说的是对的。

    所以我们自己有的时候都会面对这些困扰。那么我们在面对来访者讲述他们的生活经历的时候,那就必须得小心谨慎了。不然可能会陷入到一个大的话语体系里面,我记得我在一次课程上,亲眼看到老师引导案主去复述一些话和他的父母和解。我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案主他不想说。他是有自己想表达的话,想说的,可是又不被允许。然后老师就说了一些暗示性不好的话。老师说你要是不处理这个关系,你们家的谁谁谁就会得癌症。大家想一想这个案主当时有多恐惧,我当时能够深深的感到案主的恐惧的,这就是典型的利用专家身份,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关系,权利去控制来访者的生活。

    而叙事取向的治疗师在做家庭咨询的时候,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要把我们价值观当中对于什么是理想的生活,理想的家庭,理想的关系,理想的孩子,所有这些都先放起来。叙事没有这样一种理想的假设的。而我们的来访者他之所以来求助,就是他想当然的觉得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他甚至会觉得所有的家庭都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让他看到家庭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很在意这些事情,而有些则不太在意这些事情。

    那么我们要了解的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你这么在意这些事情。而不是你在乎的这些事情是什么。我们要了解你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事情。通过对话去触动来访者反思,自己对家庭标准的认识。来访者既然在乎这个事,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历史的、有故事的。有故事了,那我们就可以叙事了。

    我接待过一对夫妻。恋爱谈了六年,结婚三年。将近十年了是吧?现在有了一个孩子才刚八个月,两口子因为闹离婚来咨询,原因是有了孩子以后的生活跟这个妻子想象的差异太大了。这个妻子期望的是他们的生活永远像他们两人世界一样,不想有任何变化。可是有了孩子以后,她就觉得老公不爱她了,我问她什么事让你觉得老公不爱你了?,妻子就说以前下班回家都是先拥抱她,现在回家第一件事是先问宝宝乖不乖,先抱抱孩子而把她晾在一边。我问丈夫他怎么看妻子刚才说的这段话?丈夫说,因为总是听她抱怨一天在家带孩子累死了,累死了。所以就想着回来先把带孩子的活接过来让她轻松一下。

    大家听听同样是先抱孩子,女人的想法是你不爱我了。男人的想法是解决她累和抱怨的问题。同样的行为所体现的目标在两个人看来完全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们的关系也有其他的问题的。

    我就问妻子,妈妈一般都会很在乎自己的宝宝啊,那你为什么这么在乎自己呢?当然我不是说你不可以在乎自己,都在乎到都可以和宝宝吃醋的程度。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妻子也愣了。她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她为什么一定得这样做。然后她就说,那我老公爱我,难道就不应该这样吗?原来在她的脑子里是有对爱情的设想的。然后我就问她,关于她设想的爱情的一些事情。你想的爱情具体是怎么体现呢?丈夫知道你的想法吗?你告诉过他吗?然后妻子就说,这还要我说啊?祈求来的爱情我才不稀罕呢!这孩子才多大啊,他都忘了他说的誓言了。他说他永远不会变的,可他现在心里就只有宝宝了。我觉得我上当了,他就只想要孩子,就把我当成生育机器了。

    看看这个原因还是在于这个妻子对爱情的设想是一成不变的,当生活随着时间有了变化时,她又不愿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她认为她的观察足够证明了她的想法。她恋爱谈了很多年,二人世界也过了三年,她觉得没问题了,老公确实是说到做到的,她才要了这个孩子。没想到孩子的出生让他们的生活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后她就觉得,不行,这跟你和我说的不一样。那这日子我不要过了。

    其实在这个案例里面,我能做的就是用叙事的外化对话技术,问一问这个妻子她期望的爱情是什么样子。那我直接去劝这位妻子,去矫正她的想法的话,那很有可能是没有什么进展的。因为她在当下的那一刻,她还是想着她心目中的爱情怎么就会变了呢?她认为她的想法是对的。而且是经过了十年的时间验证的。我们看看家庭关系有时候能成为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成员对于家庭是什么,或者对于什么是幸福家庭都有一个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标准又不一样,所以这中间就会出现矛盾。

    或说难道一个老公不该怎么样吗?或说难道一个老婆不应该怎么样吗?在他们的意识里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假设。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跟他们聊一聊,他们的标准是什么?再去了解一下关于他们说的这个标准的来龙去脉,谈谈这个标准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要先聊这个标准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和一个人发生了争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越说越激动,到最后我们会连他本来具有的那些优点都忘了,我们就都只顾着反驳对方,而反驳的依据是自己的固有的标准。这样在反驳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对方的存在和感受全都忽略掉了,看不到了。

    我还接待过一对恋人,他们进来的时候,气氛就不好。当我问他们前来咨询什么问题时,男的就说:老师我都快被折磨疯了。我想要解决,如何好好的,彻底的分手,让她再也不要缠着我了。

    然后我就问女的,那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她说没问题啊,我就陪他来的。我一看这女的问题比这个男的大,当然不是说男的没问题。女的的回答与她的情绪是不符合的。因为明显的看到她当时很生气,也挺委屈的,她有哭过。

    所以我就继续问男生,那你说说你们现在是什么关系呢?男生说:她是我前女友。当他这样一说,我就注意到那个女孩冷笑了一声。我当做没看见。我继续问这个男生,我说:前女友。那么是要分手呢?那你俩现在……?我不太清楚,你说的意思。

    我还真不知道他说的是啥意思。你看看他说的,说是前女友,然后还说我要和她彻底分手。我确实被他说糊涂了。

    当我问女生,你什么身份陪男生来的时候,女生说,我是他女朋友。我问她,她有没有想过她男朋友要来谈什么问题?她说没想过。当我问她,那你来的目的是什么呢?她这时倒是回答了。她说,我就是想看看我们两个到底谁对谁错。我就接着问,那你对了怎样?错了又怎样呢?她说那我要对了,那他就得和我结婚,我要错了,他就得负责。

    啊?怎么说?我那时候真的有一点点迷糊了。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然后女生就说:我要对了,证明他跟我分手是错的。他就得为他的行为负责,就得娶我。我要是错了,那他就是骗我,他为什么要骗我?他得为他骗我负责任。反正要么和我结婚,要么我死。他不能想怎样就怎样。不可能。

    大家听到了吗?这个女生说,他想怎样就怎样,不可能。其实是女生自己心里想怎样就怎样实现不了了。所以我们要去了解,来访者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给男生女生双方一个机会,去说出他们自己心里的标准是什么?说出来之后,他们彼此就能了解这个标准。然后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当然我让他们了解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实现这个目标,或者说去实现这样一个标准的。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他们的标准是抽象的,他描述的时候非常不清楚。比如说:老公要在乎我的感受,尊重我的想法。老婆最好不要啰嗦,能乖乖的。这些表述都很不清楚,没有办法具象化,不具体。他没有给你一个可参照的行为模板。所以你也没有办法去实现他,到底怎么做才是在乎的感受呢?一天说多少话才是不叨叨呢?这些都很难界定的。

    因为这个是根据我们当事人对话当时的认知,当时的情境,当时的感受去衡量的。如果是热恋期间还嫌叨叨呢?一天说24小时都不嫌话多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夫妻关系,还有恋人关系,他们的问题大多数都来自价值观的不同。我们要去了解一下,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了。他们希望对方怎么做。价值观没有对错,他就是这样子的。大家要有这样一个价值观,就是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理想婚姻是实现不了的。我可不是说所有婚姻都实现不了,不是这个意思。假如这个目标,我们怎么样说,说我们想要什么。

    我要挣1万块钱,这个可以有,目标在这放着呢。我们想办法去挣这一万块钱。还有我们和老公说,我要抱抱,这个也可以有,因为它很具体,它有具体的行为模板的。就是我想让你抱抱我。然后你说我想要你爱我,这个不一定会有。因为他会把他需要的对他表达爱的方式回应给你,而这个不一定是你认为的他爱你。这个可能就会出问题了。那紧接着就是会吵架了。

    在家庭关系当中,还有在婚恋关系当中,我们其实根本不是判断他们谁对谁错。而是要看看他们怎么就彼此误会了。产生这个误会的根源在哪里。

    在我的家庭治疗个案当中,其实每一个个案都是这样的问题。他们到这里来还是会指责对方说,那为啥我说的话,老师都能理解,你跟我生活了这么多年你都不能理解。还会说这样的话。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有一个想法,我这个想法是对的。那么如果脑子里有一个想法是对的的话,而且是唯一的,他就不太容易再放一个对的想法进脑子里了。所以他就不太容易能够听见另一半在说什么。这个是大家在做亲密关系的咨询当中要注意的。不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帮他们找,他们想怎么样。做些什么离他们的期待更近一些。做什么离他们的期待就远了。他们想要他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愿意继续吗?愿意坚持吗?

    我刚才说了叙事疗法在亲密关系当中,夫妻,恋人之间的一个用法。那么下面我们要讲亲子关系当中如何用叙事的理念和叙事的技术。

    我们现在开始,十分钟之后回来。

    西安心灵地图独家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叙事治疗第八讲第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gi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