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数一数》,学生课前在家里数100个实物图片和视频导入新课,学生们自己看见自己或班上同学的数实物实拍视频和图片,兴趣十足,思维活跃。学生发现有些同学是一个一个数的,有些同学是2个2个数的,有些是5个5个数的,还有的是10个10个数的。有些同学是数完以后又堆成原来的样子,而有些同学是边数边分成2个、5个、10个一堆,特别是10个一堆的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数时又快又方便。学生发现100粒花生和100粒米装起来不一样多,100粒米小手就能抓住,100粒花生要用大碗来装。他们还发现数物体时越往后数越多,说明数越往后面数越大。
教学心得:我们的数学课是要向学生讲道理的,如果教师只是强加给学生1~100各数的认识,显然是不太讲道理的。
之所以课前创设学生真实数数情境导入,并以此为素材教学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是因为学生数感的培养一直比较抽象,以往教学中有些孩子不管你在课堂是怎么介绍1~100,最后数感仍是很差。所以这次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数感,就大胆尝试运用了生活素材博弈到课堂,让学生先在家课前“做数学”。学生有数花生、豆子、大米、筷子、鸡蛋、桂圆、瓶盖......数数素材丰富多彩,这是在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因为在课堂上反复数100时间和素材都有限。学生通过分享亲爱的同学数的各种各样物体的100,学习热情和热爱数学兴趣高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本节课为什么学生有那么多的有价值的发现?是因为教师发挥数形结合,素材来源于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学生不仅总结出数数有很多种方法以及数数的好习惯,还发现随着物体形的增加数也在增加。教师让学生不断的数数、分析、对比、发现。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数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发展。并且对100以内各数的意义有了更具体的表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