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读来记忆最为犹新的,不是其他,恰恰是写妙玉的这一首: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初读来,直叹曹公入木三分,一句就切到了像我这类渴望高深思想,可又境界不足,留恋俗海之人。再仔细端想一二,每个渴望思想进步的写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嘴里说着曲高和寡,不借秋风声自远,可谁不想自己的文章,万人传诵美名扬呢?
再回看妙玉的描写,越觉得这人物笔墨不多,却极富内涵。
妙玉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却因年幼多病,三岁便开始独守青灯古佛旁,过着清苦的岁月。让我联想到了曹公家道中落,由年少时的鲜衣怒马,到中年时的家徒四壁,作者在此之笔墨,多少用了点自己的身世,笔墨虽少,却画人画骨,写的颇有特色。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可天生孤僻,无人欣赏,不正是金玉之质,陷于泥沼之中,未有人得见吗?
很多简书的作者想来对此颇有共鸣,自己费尽心思写的文章,很多都淹没在文海之中,有些质量不是那么上佳的文章,反倒是脱颖而出,虽然作者写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热度,但想来失落总是有那么一二吧。
可妙玉也绝非绝对清心寡欲之人,多处点出妙玉心喜宝玉,对宝玉的对待与他人断不相同。取出珍藏的雪水冲茶,有洁癖的妙玉还把心爱的一套杯子取出给宝玉来用,可惜终是王孙公子叹无缘,连心中所爱都未敢吐露一二,就在贾母出殡当晚被贼人给了结了姓名。
贾宝玉有言称之: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每个写作者不也是这样吗?渴望着独属于自己的表达得到赏识,可却又不屑于趋炎附势,不合算他人之计较,哪个又不是世之意外呢?
极喜欢庄子的浪漫,又偏好佛家的清净,脾气不好,不合时宜,权势所不能容也。这是保守的李纨,邢岫烟对她的评价,这也是传统对曹公此类文人的评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都说妙玉是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不和体统,不成道理。
而作者又何必被某种学说所拘束呢?写出心中所爱,不为世俗所拘,想来也是支持曹公写完这本鸿篇巨制,不世之经典的精神支柱吧。
不洁则不需洁,心中有爱,如何就是不洁了?无非是世俗的偏见罢了。
云空者众,又有几个是看空一切的得到之人呢?
所以大家尽可云空而不空,自我排解表达不被接受的失落。毕竟,不被理解,是所有作者的宿命,接受了这一点,慢慢积累文字,文字领域是最需要深耕的一门营生,需要不断的攀登才能登顶。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希望各位写作者,终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最后祝大家,写出篇篇佳作,不被世俗所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