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社语言·翻译读书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评《到灯塔去》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评《到灯塔去》

作者: 43e9e08ab83b | 来源:发表于2017-04-02 16:19 被阅读114次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评《到灯塔去》

    夕阳西下,清晰的轮廓消失了,寂静像雾霭一般袅袅上升、弥漫扩散,风停树静,整个世界松弛地摇晃着躺下来安睡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拉姆齐夫人和两个子女去世。战争结束后的一天,拉姆齐一家等人又回到别墅,一天上午,拉姆齐先生带着最小的两个儿女泛舟海上,向灯塔挺进。当帆船乘风破浪逐渐驶近灯塔时,拉姆齐先生想起了死去的妻子,想起了自己的软弱和对子女的冷漠,他不禁百感交集。

    拉姆齐先生是一位现实、严谨的哲学家。他崇尚理性思考,痛恨幻想夸张。这种直线型的思维方式使他难以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果导致他身陷智慧的泥沼,无法将事业开拓推进。拉姆齐夫人美丽贤惠,善于持家,喜欢幻想,注重感性,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她竭力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客观真理的伤害,用她女性的感性和关爱,使周围的人快乐满足,从而抵御那个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世界。拉姆齐夫妇的性格都是偏狭的、有缺陷的,夫人太过感性,过于女性化,而拉姆齐先生则走向另一极端。拉姆齐夫人死后,拉姆齐先生生活在一种孤独和莫名的空虚之中,他开始对纯粹的男性气质产生了怀疑,当帆船乘风破浪逐渐驶近灯塔时,他想起了死去的妻子,想起了自己的软弱和对子女的冷漠,他不禁百感交集。他仰望灯塔,心中豁然开朗:人们不仅需要理性,而且更需要温情与理解。他终于明白,理性应该与情感互相结合,一个人在讲究事实与逻辑的同时还应具有直觉与灵感。此刻,拉姆齐先生通过到达灯塔与妻子在精神上重新团聚,建立一种和谐与完美的关系。他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和积怨也逐渐消溶了。

    理性控制下的感性才是我们“需要”的感性,同时,理性也是为了更好的感性。在生活中,理性更像是目标原则,指引约束着我们的行动,指导我们到达心中彼岸。感性就像是各种音乐元素,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演奏出来。理性帮我们从纷繁的信息中过滤小概率和对目标没有意义甚至起反作用的事件,制定计划,集中专注的完成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帮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感性帮助我们把理性的思考,通过感同深受的感觉,表达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发自肺腑才能表现出我们的真诚,也唯有真诚才能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

    很难讲,理性和感性,哪个更能主导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深以为然的理性,只在一瞬间就被未曾遇见的感性打败。或者,我们最开始的理性是真正的理性么,也许它只是被绑架了的感性而已。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我们自认为的初心在各种现实挤压改造后的初心,它也许已经变了样子,而我们却未察觉,所以一旦遇到那个最初的感性或者曾经在内心一闪而过就被理性阉割的感性的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性便会瞬间崩溃。比如我们想成过什么样的生活,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到底是感性成分多还是理性成分多呢?真的遇到了那个喜欢的人,即使天南地北,也是义无反顾。很多时候,理性就是被压抑的感性。拼命理性地目的,无非是为了过上拼命感性的生活:毫无顾忌地哭,毫不掩饰地笑,不虚伪,不做作;吃想吃的,玩想玩的,去想去的。想想就是这个感觉吧,理性下的感性才是我们需要的感性。

    海水之上,是晦暗的光,远方似乎是触不可及的迷茫。灯塔在他童年时期是一座银灰色的、神秘的白塔,长着一只黄色的眼睛,到了黄昏时分,那眼睛就突然温柔地睁开。从此,神秘的灯塔成了小詹姆斯日夜的期盼。但当他长大以后,真地驾船驶进灯塔时,却发现那只是一座僵硬笔直屹立着的灯塔,上面还有几扇窗户和晾晒的衣物。詹姆斯疑惑了,“这就是那座朝思暮想的灯塔了,对吗?”“对,但心中期盼的那另外一座也是灯塔。往事如烟,惊醒了梦的神话,现实如幻,点亮了希望的灯塔,穿越彼岸,不为乘风破浪,只为追寻心中的那份无法触摸的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评《到灯塔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ug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