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黑暗是在心理
——从贾雨村来分析贾宝玉为何无心于功名
《红楼梦》一开篇就将甄士隐与贾雨村两个人物交织在一起写,这两个人物,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里,看似不是主要人物,实质却是对揭秘《红楼梦》思想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两个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那贾雨村本来是极其落寞的读书人,穷苦到只能住在一个叫葫芦寺的庙里读书。(古时侯的庙里有很多藏书,对于买不起书的穷苦读书人,是极好的所在。)甄士隐是住在葫芦寺庙旁边的一个富庶家庭的读书人,一生无心于功名,以养花修竹、吟诗作对来度日。那甄士隐怜惜贾雨村是一个人材,便给了他一笔进京赶考的费用,让他去求取功名。
后来,贾雨村顺利地考取了功名,虽然在仕途上因初入官场,不懂其中的门道,被撤了职。但后来朝廷又开始起用以前被参了职的官员,贾雨村因与林黛玉有师徒之谊,在林黛玉的母亲病逝后,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因觉得她年纪尚小,无人精心照料,就让贾雨村护送林黛玉上京城、进贾府。贾雨村因得林如海举荐而认识了林黛玉的舅舅、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与贾政交谈的过程中,贾政非常欣赏他的谈吐不凡与学识渊博,就向朝廷举荐。贾雨村自此时来运转,被补授为应天府。再后来的后来,他升得官更大,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官运真是一路亨通。贾雨村终于由穷苦读书人,而节节攀升,拥有了世人渴望着拥有的富贵荣华,成为人上人。然而,像他这样在仕途之路上走得这么顺畅,真的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了吗?我们一起来继续探讨。
贾雨村一被任职,遇上的第一个案子,竟然是薛蟠在护送妹妹薛宝钗进京选妃的路上,因与人争买一个丫鬟而打死了一个叫封渊(逢怨)的人。贾雨村本来打算秉公执法,将薛蟠捕来,处死抵命。可当他手下的一个门子,告诉他薛蟠就是贾政内妻王夫人的亲外甥时,惧怕贾家与薛家的势力,同时为了报答贾政的举荐之恩,就捏了假证据,谎称薛蟠半年前就爆病而死。薛家给了封家赔了一大笔银子,这个案子也就这样不了而了之。
贾雨村因办这个案子,而保全了自己的乌纱帽,但同时却也玷污了自己的人格,走向了堕落之路。他常常到贾府走动,与贾政交情很厚。贾政很欣赏他,常常要求他的儿子贾宝玉也来与他多交往,以便能从贾雨村那儿学到一些东西。熟知贾雨村内情的贾宝玉极其瞧不起他,每当贾雨村来拜访贾政,而要求贾宝玉来见贾雨村时,贾宝玉就非常反感,常常在背地里骂贾雨村。
后来,又传来一个关于贾雨村办案子的消息。贾赦因喜欢一些扇子,这些扇子被一个叫石呆子的人拥有。贾赦希望自己能从石呆子那儿买下这些扇子,可石呆子死活不肯。贾雨村知道这事后,为了讨好贾府,就抄了石呆子家,而把那些扇子没收充公,将扇子进贡给贾赦,那石呆子因这件事却被气死了。贾雨村是凭借这件事,成功地实现了讨好贾府的愿望,可他自己的人格却再一次被严重玷污。
当贾宝玉听到贾雨村这些事情后,更加厌倦这个人,也看破了欣赏贾雨村处世为人的父亲贾政,同时,也看破了仕途之路。在贾宝玉看来,一个人活着,保有真性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若是为了名利、权势、财产等这些外在拥有的获得,而去出卖自己的良心而去干劲恶事,而去卑污自己的人格的化,那样的求取功名而能拥有的富贵之路,不要也罢。
贾宝玉在这一点上,是与他的知己林黛玉是一致的。林黛玉的父亲是探花出生,是标准的读书人。她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她家世代是书香门第,一向的家风是秉承读书人的正派,凭着良心做事。她的父亲,因读书过于用功,且做人正派,在仕途上也算不错,但却早早地因身体不好而病逝了。在家破人亡后,林黛玉一样也看破了仕途之路,虽然她年纪轻轻,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薛宝钗、贾宝玉所不具有的沧桑之感。
整天喜欢与林黛玉泡在一起的贾宝玉,自然而然也就与林黛玉拥有了一样的人品:孤高傲世。林黛玉在她的《葬花吟》中写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沼陷渠沟。”强烈地表达出她内心的高洁,如果要她因贪图富贵而人性堕落,则她情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一种真正读书人的风格,如同她潇湘馆前的那一片竹林一样,正直中空、高风亮节、傲寒而翠。
贾宝玉与林黛玉拥有着基本上同样的人生观点,因而林黛玉才从来不像王夫人、贾政、薛宝钗、史湘云、袭人等这些人那样,每每逼着他应该好好用功读书,而求取功名。林黛玉是极其喜欢读书的,她的潇湘馆里的书架上明摆着很多很多的书,她不信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她看来,女子因喜读书而富有才华与智慧,更能好好地相夫教子。林黛玉的读书境界极高,她的诗词水平,远远超过了贾宝玉。也正是在林黛玉的影响下,贾宝玉的读书境界也随着大增。实质,林黛玉没有在言语上强迫贾宝玉去读书,但是在她自己的以身作则里,在她对贾宝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她成就了宝玉学问上的大增,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远远胜过了在言语上的逼迫而造成贾宝玉的逆反心理。
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共同的人生观点是: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为了提升人性的善良。他们以这样的心态来读书,读出的是书中的真趣,得到的是书中的精髓,收获的是以真性情来待人处事。拥有这样思想境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自然而然就很难融于周围的那些人,他们反而会嘲笑他们是痴呆疯狂之人。这样的性情很难融于俗世,因不被周围的人认同与懂得,是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的。幸运的是,他们俩互为知己,彼此懂得。他们渴望着能一生相守,白头偕老,哪怕粗茶淡饭,贫穷度日也好,只要能保有灵魂上的高贵,就是另一种富贵,他们不在乎在物质上富有不富有。
贾雨村为林黛玉的老师,他的故事一定也自然为林黛玉所知晓。林黛玉一生的教养,更多的是受影响于读书读得极致的好的她的父母亲。当宝黛二人常常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俩也一定会常常谈起贾雨村这个人。林黛玉所期望着的贾宝玉,是绝不可以成为像贾雨村(假玉存),那样被欲望所驱遣,而让人格卑污到极致的人。在他们看来,灵魂的不被染污,才是真正的高贵,而不是在权势上博得地位。林黛玉所期望着宝玉,该是一个如她父亲林如海那样的读书人,在学问能提升到极致地好时,自然而然就能博得功名,担起家业振兴的重担,同时为朝廷、为国家、为百姓造福。而不是如贾雨村那样的为官者,在获得了功名时,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惜鱼肉百姓,造祸一方。
能将贾(假)宝玉锻造成为甄(真)宝玉唯一的人物就是林黛玉,能使贾宝玉扛起家的脊梁,而能在社会上大有作为的唯一内助是林黛玉,奈何王夫人、贾政他们没有看出这一点,而一味地以为清高自傲的林黛玉不被众人所认同,不能将贾府管好,就认为她不适合做贾府的媳妇。而生生将一对极其般配、情投意合、志趣一致的情侣拆散,使得林黛玉看破人世界的尔虞我诈,早早离开人间,重返天界。而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离开他以后,更加看破人性的丑恶,便毅然决然地决定遁入空门,而去修得灵魂的纯善而无恶,先来拯救自己,再去拯救他人。
有一种黑暗是在心里。如贾雨村那样,为了富贵荣华的获得与一时的享有,就借着权势为所欲为,恣意糟蹋百姓的利益,这就是一种大恶。人格的卑污,就是心中的黑暗。是这样心里的黑暗,就是愚痴,在造恶多端中实质与己与人、与公与私,都实质都无好处,是害人又害己的。贾雨村虽然看似学问极高,书读的很多,贪图儒雅不俗,而实质上并没有达到读书人真正的最高境界。书,并不是读在口上去装饰自己言语不俗的,而是应该是将书中的道理领悟在心里,先内化而将自己成为至善之人,同时在处世为人的过程中,能修好己也能安好人。
有一种黑暗是在心里,一个人活着,极其地自私自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只为贪图眼前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大局利益,而在造恶多端中为祸天下。在一个社会在一个国家里,若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多,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必然会出现灾祸不断、人心越来混乱的局面。人心越来越自私自利,则人性就变的得越来越险恶,就会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黑暗。
有一种黑暗是在心里。读书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拥有一份技能来养家糊口,而更是为了恢复人性本具有的善良。若任凭人性的丑恶恣意泛滥,则天下必然会越来越陷入最可怕的混乱中,而灾祸不断。欲要拯救一个社会重归于大治,而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唯一的方法只有教化民众,重返以勤养身,以俭养德的家风。
岂能任商业文明恣意泛滥,将人们的贪欲无限制地被诱惑起来,在骄奢淫逸中恣意胡为?这样的治理国家,其结果必然会是惹来天怒人怨,最终让整个社会置于大祸临头之中,而将民众置于水深火热、生灵涂炭之中!每一个读书人,不得不深思啊!
碧荷甜田2020.5.5.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