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难,是另一种救赎

作者: 碧菏甜田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15:41 被阅读0次

    劫难是另一种救赎

          ——从甄士隐遭遇探秘曹雪芹家败后的真实生活

        《红楼梦》在第一章里,是以甄士隐的出现,来引出整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的。一日,甄士隐正在午间小睡,忽梦自己入太虚幻境。梦里,他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那是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弃置而无缘去补天的顽石所化,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个小字),要去下凡投胎,去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有灵河岸边的一棵绛珠草所修成的绛珠仙子,因要还因石兄所化的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之恩,也要下凡投胎,要来偿还前世欠下的灌溉之恩。

        《红楼梦》为何要把甄士隐这个看似与贾宝玉没有多大关系的人物放在开篇呢?实质,其中大有深意。我们都知道,甄士隐就是“真事隐”的谐音。描写甄士隐的遭际,其实,就是一条线索。事先让我们感知到曹雪芹先生后四十回未写出的贾宝玉婚后的故事大概会是如何,也能让我们猜测到曹雪芹先生自己在家道衰败后,他的经历会是如何。

         

          甄士隐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住在葫芦庙旁边,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虽然已经年过四十岁,可膝下无子,只有一小女儿,叫英莲(应怜)的,异常聪明可爱,给了他无限的宽慰。甄士隐每一天的日子主要以读书、养花、结交一些高朋为乐来度日,凭借着祖宗留下的家业,不用为生计发愁,而能悠闲度日。贾雨村是寄居在葫芦寺的一个穷苦读书人,甄士隐欣赏他的才学,鼓励他去应考,并且送给了他进京赶考的足够费用。从中可以看出,甄士隐内心深处是一个极其善良,且喜欢接济穷困人的大好人。

            可是,这样一个大好人,命运却将最可怕的劫难降临在他身上!!!在一个元宵夜,甄士隐让他的一个家人霍启(祸起),抱着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路上,霍启因要去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出来时,英莲却不见了!霍启寻了半夜,也无法找到英莲,就逃跑了。甄士隐夫妇从此便再也没有能见到女儿,他们半生只生得此女,一旦失落,昼夜啼哭。可后来祸不单行,一日葫芦寺因香火处理不慎,将整个寺院全烧了个精光,可怜隔壁的甄家,也被大火烧成一片瓦砾。

            这一段文字,看似闲闲而叙,实质是在暗写曹雪芹先生在家被抄以后,他与妻子也生下一个孩子,夫妇俩非常疼爱这个孩子。可后来,这个孩子却或者被拐子骗走,或者幼年就夭亡。曹雪芹先生本来就异常贫困且极其卑微的生活,因为自己的孩子被丢而更加雪上加霜。他彻底地看破了人生,虽然身没有出家,可心却早已出了家。

          他满腹经纶,却无心于功名利禄,活着,日子异常艰辛,所有曾经的旧相识几乎都弃他而去。他饱尝过从最富贵最荣华的生活跌落到了如乞丐般贫困的生活时,内心的反差是极其可怕的大的。活着虽然极其可怕的痛苦,但他深知自己得完成一项事业,那就是将《红楼梦》写成,这即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也是对与他有缘人的灵魂救赎。

            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先生,虽然没有出家,但实质上能写出《红楼梦》巨著的曹雪芹先生,何尝不是他心已出家,而写出的故事性的佛家经典呢?多少的后人,在一遍遍地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而能看破了金钱、权势、夫妻恩爱与最牵挂着的儿孙都只不过是一场如梦的虚幻而已。世人执迷而不悟,用佛家的经典里的教理来直接开导世人,根本没有人愿意听,曹雪芹先生就演出这样一部悲金悼玉的鸿篇巨著,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阅读故事情节中,自己直接去了悟人生的真谛。

           

            甄士隐后来与妻子住到了岳父家,还依然有一小部分财产,他与妻子可以勉强度日。可那岳父却着实可恶,看见女婿落难了,不是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反而是落井下石,变着法子,把只会读书,不善于打理家业的女婿的钱财骗过来。渐渐地,甄士隐的钱财几乎被骗得没有了,岳父就经常责怪他没有本事,不会度日。甄士隐贫病交加,彻底地看破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有一天,甄士隐出街散心,遇一跛足道人,听他唱《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惧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那甄士隐(真士隐),本来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早已彻悟,解出了极高的悟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窝鸳鸯。金满厢,银满厢,展眼乞丐人兼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哪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自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吧,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替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解完这些话后,跟了空空道人而去,从此,家人不知其踪迹。从我们普通人来看,甄士隐的命运实在太过凄凉。先是丢了女儿,后来是自己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全部被烧光,留下来的一些田产与一些收入,后来也被岳父哄骗而去。而他自己多少年读书,也是因为自己性情单纯,而无心于功名。在他家破之后,可想而知,曾经与他往来的那一大帮朋友,自然而然一定断绝了与他的来往,会给他太多的诽谤与白眼。

            当这一系列的劫难接踵而来时,可想而知,在甄士隐的内心世界里,一定已经体验到了富贵、钱财、爱情与父子之情,这些被我们凡夫俗子视为极其重要的东西,都不过是虚幻而难以久在之物。既然已经了悟这一切兼是如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假而不实的,那又何必还要为赢得这一切而劳神费思、玩尽心机而要争得这一切都要好呢?

         

            甄士隐的了悟,何尝又不是曹雪芹先生自己的了悟呢?也又何尝不是《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在家被抄、在大观园里众姐妹死的死,散的散,甚至被他视为知音的林黛玉也死去时,他一样看破世人为了争这一切的外在拥有,而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甚至冒着下地狱的危险,去彼此残害杀伤!贾宝玉亲眼看到他挚爱着的家人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情欲的得以满足,彼此之间明里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明似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虽然是一家人,却相互之间充满着彼此之间的怨与恨,彼此之间争、斗、抢、杀,哪里还存在着彼此之间是亲人的半点情谊?!

            贾宝玉难以忍受与那样的家人日日在一起,他们也无法懂他的心,认为他似傻如狂,不解红尘中的闯荡,也一定会责怪他不去考取功名,不去积极重拯家业。贾宝玉虽具有求取功名之才学,却毅然决然地抛弃了那一切世人所认为的幸福。“剃度在莲台下”,真正了悟了什么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这又何尝不是在暗写当年的曹雪芹先生,躲在北京香山下的小茅屋里,情愿过着最贫困的日子,情愿被世人指责成不能撑起家业的废物,情愿在被天下所有的人所嫌弃也要忍受着,守在最深的孤独中,以血蘸墨,描绘出一部自古及今无人可比的鸿篇巨著里的生命画卷,留给世人!

         

          无论是甄士隐,还是贾宝玉,他们实质都是曹雪芹先生自己的化身。他不愿意去作官,他深知自己若获取了功名,也不过是如他的父亲一样做一个贾政(假正),做一个假正经人而已。若是让他违着良心而去草菅人命、夺财害命而去争来所谓的富贵的话,则他情愿让自己守着最贫贱的生活,纵然被人诽谤,被人侮辱,也强似一生“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因看破,而不再愿意贪着。劫难往往是另一种救赎。劫难能帮助我们看破一切的身外之物,而学会在看破放下中,不贪求这一切的外在,去追求自己灵魂得以超俗的救赎!灵魂的肮脏,是最可怕的遭遇。只有能学会洗去灵魂的肮脏,只有学会了不再贪求欲望的得以满足中去犯下累累的罪业,我们被恐惧、被悲痛、被无情等等纠缠的那颗心,才能真正得以解脱。

       

            只因没有极可怕的劫难降临,我们无法在心碎无比中看破外在的一切!只因我们听不进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老天爷只能给我们降下极可怕的劫难,而欲要将我们执著迷惑的心唤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劫难,是另一种救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wd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