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真情吾读书话(备选稿件)散文
吾读书话(2):蒋彝《波士顿画记》

吾读书话(2):蒋彝《波士顿画记》

作者: 四十九年非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11:17 被阅读50次

    知道蒋彝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但说一件事你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他啊。被称为与林语堂齐名,被徐悲鸿盛赞的被遗忘的大师。

    在今天的可口可乐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1927年刚刚进入中国时,“Coca-Cola”有个拗口的中文译名“蝌蚪啃蜡”。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产品销量可想而知。

    到了1930年代,负责拓展全球业务的可口可乐出口公司英国登报,以350英镑的奖金征集中文译名。旅英学者蒋彝从《泰晤士报》得知消息后,以译名“可口可乐”应征,被评委一眼看中。

    网址https://www.coca-cola.com.cn/stories/kkklzwfydjdzz)

    创造了“可口可乐”这个传世经典译名的就是蒋彝。

    作者照片

    蒋彝(1903年5月19日-1977年10月26日),生于江西九江,中国画家人、作家、书法家。1930年代旅居伦敦,就是在这段时间创造了“可口可乐”的翻译。1937年后开始以Silent Traveller为笔名写作英文游记,在英国颇有名气。195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7年回中国定居。

    《波士顿画记》这本书1959年出版于美国,原版是英文。我读的这本简体中文译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2018年1月第一版。译者胡凌云,北航毕业后现居波士顿。这本书翻译得非常棒,几乎读不出一点翻译腔,译文文字亦清新脱俗,我认为是翻译精品之作。

    1959年英文原版封面 简体中文版封面

    吾读阅读推荐指数:★★★★

    作者因为是画家,眼中看到的景物和普通游客不同,更不同于久居一地对当地风物熟视无睹的波士顿本地人。书中插了几幅作者的画作,很清新的画风。

    书的目录很独特,少见的排比式章节名。每个章节均以波士顿开头,全部是作者在波士顿寻访期间看到的景物和感受。

    波士顿鼻子;波士顿小山;波士顿圣诞;波士顿大雪;波士顿宫殿;波士顿的河;波士顿四季;波士顿眼睛;波士顿耳朵;波士顿石头;波士顿鬼魂;波士顿嘴巴;波士顿中国;波士顿兄弟;波士顿仙人;波士顿石龙;波士顿酷热;波士顿舰队;波士顿精神

    这种目录形式也是作者一贯的做法。山、河、雪、石头、四季......你不得不说画家看风景时,大概是会透过表面的风光穿透到风景里的关键元素和节点的。

    波士顿所在的美国东部地区是美国最早一批先民居住的地方,称为新英格兰。早起移民从五月花开始,大多来自英国,英国人又喜欢把所到之处的地方都起个跟本国相关联的名字。新英格兰、纽约、新奥尔良......透出那个年代大英帝国日不落的骄傲情怀。

    很多人说美国没有历史,满打满算才200年。但作者参观了Ashburton街的新英格兰历史族谱学学会后不由感叹:“美国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只不过她的政府系统建立了不到两百年而已。在她宣布独立前还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殖民地历史。早期的朝圣者和清教徒不是本地人,但他们的历史背景即便比不上亚洲,也和任何欧洲国家一样长。”

    历史是复杂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遭受不断的破坏甚至篡改,历史是模糊和可疑的。历史上很多事件和人物的全貌并不清晰,历史书往往语焉不详。在这样的条件下,仅有漫长,是不能表明其伟大的。从这个意义而言,美国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懂得保护和珍惜,反而显得厚重。我在旅游时常有这种感觉。

    刚买下这本书时,我本以为提到波士顿主要就是哈佛大学了。作者却并未给哈佛太多笔墨,而是像他的英文笔名一样在波士顿的大街小巷默默地游历,否则又怎会注意到新英格兰早期移民肖像里独特的鼻子形象?

    作者在波士顿公园看到了八只白鹿,白色的鹿。想到中国道家传说中关于一种鹿活到一千五百岁时皮肤才会变白,成为天界独有的神物。古代的传说受限于当时人们的眼界。中国传说中的白鹿、白狐、白蛇,都因为本国没有那个物种而以为世上不存在,而不存在尘世恰是天界的祥瑞。其实这几种动物都有,所以说旅游能打开人的眼界,也在于此。

    波士顿原本没有鸽子,后来飞来了一群,生了又生,如今繁殖成了一个大族群。北京人以鸽群飞过天空时的鸽哨为骄傲,波士顿可不这样想。他们觉得这些讨厌的鸽子到处拉屎,污染了公园的道路和长凳,已堪称公害。当然这只是一些人的观点,肯定也是有人不介意公园长凳上的一两粒鸽子粪便的。

    作者在一个圣诞夜被一个公园里的行人警告说“不要相信在波士顿公园里搭建耶稣降生场景的人的任何言论”。教派不同,信仰不同,美国人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激进偏激不合时宜,从小被教育要speak up,有话就要说出来。至于他/她的观点你是否认同,it's up to you啦。说是他/她的权利,同意不同意是你的自由

    波士顿的圣诞夜,家家户户点上了蜡烛。作者说“虽然街灯非常明亮,但两侧的烛光似乎在用一种仙境般的光晕照亮着街道,令街灯变得无足轻重。因为所有住宅都建在坡道上,窗里的光亮彼此并不会混淆,反而各自显示着独有的重要。

    我很喜欢这段话。不知道英语原文是怎么写的,但这段中文水平很高,可见译者的文字功底。

    读了波士顿圣诞一章我才知道蜡烛是怎么做成的,蜡烛的蜡是从哪儿来的。中国古籍中记录了先人从蜂窝中采蜡,早期的中国蜡烛称为蜂蜡烛。有一种蛾类昆虫,它们的翅膀上就是蜡质的来源。这种蜡称为白蜡,而蜂蜡是黄蜡。哥伦比亚大学教授L. Carrington Goodrich在《印刷术在中国的发明及其西传》一书中提出蜡烛可能最早是在中国使用的。假如这个假说得以论证,如果能证实中国人发明了蜡烛的话,我看这个发明的意义不亚于其他四大发明。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蜡烛想来就是天使撒向人间黑暗里的那一半光吧。

    作者似乎格外钟情波士顿公园,很多章节中描述其他景物时都显示了站在波士顿公园观景的角度。

    波士顿鼻子、眼睛、耳朵三章写得最好。这不仅是画家的视角,简直有种画家和音乐家合体的立体感。作者在音乐会上看到“听众们痴迷地端坐,尽情使用他们的波士顿耳朵。每支曲子之后没有太多的掌声,但每位观众都转向邻座,交换目光和微笑,似乎在共赞刚才听到都音乐。”这段描写太精当。作为一个资深英语读者和翻译者,我读到这里时心里又大赞了译者一声。

    真正懂得享受旅行的人是不会错过当地美食的。波士顿嘴巴一章提到波士顿有个周六晚餐吃烤豆子的传统。跟中国人用黄豆做酱油,用绿豆发豆芽的习惯不同,波士顿人把干豆子先泡水一夜,次日先煮半熟,与咸猪肉、干芥末、盐、胡椒、糖蜜混合加水,再用陶锅烤一整天。这个做法听起来很复杂,但很好吃的样子。有机会去波士顿旅行时一定尝尝。

    不论怎样,身在波士顿,怎么能绕得开哈佛大学呢?多少人心中学问的顶级圣殿。

    1877年,Francis P. Knight提议在哈佛大学维持中文教职,就是保持固定的汉语教师。结果,一位宁波学者(有说是安徽休宁人的)戈鲲化在18791年被指定为哈佛大学第一位正式中文教师。

    戈鲲化

    这位戈先生去哈佛报到时带了一名仆人,哈佛大学把一幢楼的二层给他专用,把他的仆人安排在那幢楼的顶层阁楼上住宿。这老先生听说后找校方说仆人怎么能住得比主人高?不行。坚持要自己搬到阁楼,让仆人住二楼。哈佛留下的传说,不知真假。但戈鲲化被后人称为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

    有些人认为美国历史短,缺少欧洲那种文化积淀。但波士顿一个小城就有哈佛和麻省两所世界顶级大学,实在不能说人家没文化。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早期移民一窝蜂都在这一带登陆新大陆,仅1630-1647年十几年间,就有一百多名大学生从英国来到了波士顿地区。所以波士顿才有了美国第一所大学,享誉世界都顶级大学。今天的波士顿,有一百多所大学,被称为“美国的雅典”。

    作者久居伦敦,说牛津大学的学生有鲜明的着装特点:长颈鹿人(脖子上一圈一圈地围着彩色羊毛长围巾)、灯芯绒裤子。而哈佛大学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都背着一种绿色的装书的布口袋。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今天的哈佛学生是否还用那种袋子。

    不知是不是下图这样的?

    图片采自:https://green.harvard.edu/sites/green.harvard.edu/files/samreusablebag.png

    我打算今年去波士顿时随身带上这本书作为深度旅行向导书。憧憬我心中的哈佛,我的波士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吾读书话(2):蒋彝《波士顿画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xs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