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一个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的发迹到底是靠骨子里的狠劲儿、他的江湖义气、他的机灵诡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在哪呢,此刻的你,在什么样的地方打平拼呢?
我们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杜月笙,他的故乡在哪儿呢?
一个叫高桥镇的地方。
高桥镇那离上海只有36里地,但是与熙熙攘攘的大上海那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镇上的好多人,其实从来都没去过上海。
所以按今天的话说,这杜月笙算是上海的郊区人了。
而说到这高桥镇呢,有一条潺潺溪流,把这高桥镇分成了南北两块儿,北面属于宝山县境内,南面是上海县管辖。
杜月笙的故居就在上海县的地面。
这是一栋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平房,中间有一个客厅,东西两边有两个小间的卧室。
杜文卿也就是杜月笙的老爹,他两兄弟一家一半是住在一个大屋子里边。
时间来到了1888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中国的老黄历这个不是什么吉利的日子,是中元节、鬼节。
那晚上呢,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悬在天空之上,静静地照射着破平房。
里边是一片忙乱,可以听到女人长时间声嘶力竭的喊叫,忽然一声孩子的啼哭声,划破了这寂静的夜晚。
接生婆把啼哭不止的孩子递到疲惫不堪的女人怀里,恭喜恭喜,文清媳妇儿,是个男孩。
接生婆喜滋滋地说着。
杜文清的媳妇儿,看了看怀中的孩子,虚弱地笑了笑,无力地对接生活说:你托人告诉他爹,生了个儿子。
此时的杜文清在干嘛呢?
正在20多里地外的杨树浦做小生意。
他原来在高桥镇的一家茶馆当过跑腿的,后来呢到了浦西,在杨树浦的码头上也干了一些杂事。
稍微有了点积蓄之后,杜文清和别人一起开了一家米店,做起了老板。
这米店的统共也就两开间,一间临街店面,里面一间是仓库。
上海通商之后外国人是接踵而至,杜文清是小商人了,他每天是战战兢兢的,时不时的都有破产倒闭的可能。
当然杜文清的米店的规模本来就不大,又缺乏资本,又不是很会经营,这经常是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就处于险象环生之中。
有的时候甚至都没法接济家用,只能靠妻子朱氏在老家帮人洗衣服糊口。
这年纪轻轻的夫妻俩,早已经尝到了很多生活的不易。
朱文清知道孩子出生之后并没有多少初为人父的这种喜悦,只是觉得生活负担更重了。
还是先取名字吧。
中元节晚上出生的,就叫月生吧!
杜文清怎么也想象不到多少年之后,这个名字被大学者章太炎改叫成杜月笙,且这个人真是震惊了整个上海滩。
不过这是后话了,当前钱才是最重要的,此时的杜文清怎么会有这样的奢望呢?
他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有口饭吃。
杜文清很快就发现,这个看似不高的理想,实现起来确实非常的艰难。
转眼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的春夏之交,上海一带是阴雨连绵,一连下了整整45天的雨。
因为连续下雨啊,这仓库的大米就发霉腐烂。
上海四处也都流行起了瘟疫,瘟疫又逢灾年,这病死的饿死的满地都是。
而在高桥镇,杜月笙家里也没什么吃的,朱氏,一个饥饿的母亲,没办法,抱着孩子,步行20多里地,满怀着希望,到杨树浦,去投奔自己的丈夫。
前面说了,这杜文清,那是开着米店呢,不管怎么着,总有饭吃吧!
杜文清的米店本来就是小本生意,天灾之下,根本是无力在进货。
妻儿的到来带给他的不是团聚的喜悦,而是生活的忧虑。
而朱氏呢,也很快发现她这个米店老板娘竟然也会为无米而发愁,那怎么办呢?
总得活下去啊,当时的杨树浦已经开了几家纱厂,朱氏听说纱厂正在招女工,就和丈夫商量着,要不我去纱厂做工,也缓和一下眼下的困境。
杜文清一开始那是坚决不同意呀,因为朱氏常年营养不良身体很弱,孩子也才一岁多点,正需要母亲的照顾,而且当时的朱氏,又怀有了身孕,行动也不方便。
除此之外,杜文清还觉得身为男人,还要挺着大肚子的老婆辛辛苦苦的去做工,这实在是在内心没法忍受的事儿啊。
吃饭总比脸面重要吧,小小的米店颠簸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倒闭的危险。
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一个既现实又严峻的问题,最后杜文清那是只好答应了妻子的要求,但是很快又成为他后悔不已的事。
当时的纱厂,现在咱可能不太了解。工作条件是非常的差呀,厂子里边潮湿憋闷,就跟这蒸笼似的,女工每天要站着辛苦工作十多个小时,根本没有八小时上班制是吧,就连健康的女人那都吃不消,何况是一个虚弱的孕妇呢。
但是为了支撑这个家,朱氏以惊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
没有多长的时间,她已经是骨瘦如柴了。
夫妻俩好容易撑到了第二年的夏天,上海又流行起了霍乱。
杜文清的店里边三天两头点着艾蒿去烟熏。
霍乱的魔掌的总算是没有伸到杜家人的头上,但一个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他们。
朱氏,在生下杜月笙之后啊,又怀上了,十月怀胎再次生产,一个女孩呱呱坠地。
由于非常的虚弱,再加上失血过多,朱氏还没来得及交代一句话就离开了。
杜文清是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啊!
他倾其所有,买了一口薄皮棺材,一手抱着一个孩子,雇人把朱氏的灵柩抬回了高桥镇。
因为无钱,只得在不远处的田埂上取来一些稻草,捆在棺木周围以遮挡日晒雨淋。
咱各位,脑补一下画面,听来都觉得非常凄惨的。
乱世当中,一个贫困的单身男子,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这活着真的比死去更痛苦。
为了失去母亲的一对小儿女,杜文清那还得咬牙坚持下去呀。
但这样的坚持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到最后呢?
这个时候有朋友对杜文清说,要不你把孩子送出去算了。
刚好有一个姓黄的来自宁波的商人,想要一个女孩。这女孩送给他算了,也是给这孩子找一条生路。
思考再三,杜文清最后咬牙做出了一个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