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有一家神奇的面包店,一周只开3天,一天只开5个小时,全店只卖2种面包。
你可能要问了,这样的面包店,能生存下去吗?
答案还真有点出人意料。
这家叫“特意”的日本面包店,一年可以卖出1亿日元的面包,换算成人民币是600万元。
看到这里,你感到惊讶吗?反正我刚看到这个销售数据时,是吃惊的。
但在看完相关的介绍后,我开始明白它的惊人成绩从何而来。
虽然只卖两种面包,但这两种面包,可是简约而不简单。
这两种面包最大的特殊之处是,它们并不是电烤炉烘培出来的,而是用石窑添柴火烤制而成,这就导致了面包会特别香,口感与众不同,不仅吃起来更有水分,也更有弹性、柔软。
这算是一种古法烤制手法,精准的发酵把握和烤制温度的精妙拿捏下,面包极得顾客喜爱,于是迅速俘获人心。
而店主平田遥的匠心精神,是造就这一切的关键。
窑烤面包极重温度,每天没进行烤制之前就要先花上4个小时,将石窑的温度烧至400度以上。到了400度,还要先对石窑进行擦拭清理,等待温度降至200度,才能使用。
另一边,平田遥店主每天4点半起床准备,添柴、生火、揉面、醒面、测量、观察,等到面包正式开烤,已经是四五个小时之后。
正是这种极致认真和追求,这两种面包才如此让人念念不忘。
据说平田遥自己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目标,“每天专心把二种面包做好”,到现在她依然这样坚持着。
所谓“简单的目标”,其实隐含着多么极致的“用心”。
二种面包,就足以向我们完美诠释什么叫“投入”,什么又叫“认真”。
02
看着这“极致又美好”的二种面包,我突然就打心底佩服起那平田遥店主来。
因为最近自己尝试用烤箱做了几次软欧包,我深知烘培这件事,对细节要求有多么磨人,每次烘培,都是一场耐力和技艺的考验。
用我自己的几次烘培经历来讲,原料的准备、比例的搭配、发酵的程度、烤制的时长、操作的熟练度,这些对烤制出一个面包都是关键。
稍有一个环节失误,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正因为深知其中不易,才更能感受平田遥煞费苦心数小时烤制面包的极致。
记得曾经听一位作家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面包店主平田遥,很明显是这种用心之人,也是执着之人。很多时候,像这样执着的人,是最可怕的,很多事情,在他们眼中其实没那么大难度。
可惜这样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懂。
03
最近我参与了一个线上学习社群的运营,对这种“由简而精”的做事哲学颇有感触。
当我们在谈论成长这件事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地提及理论、方法、技巧等等方面的内容。
但其实,真正影响一个人成长速度的,是看一个人做事的专注度。
如果在对待每一件小事上,都能发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投注其中,效果往往要好上太多。
在运营过程中,我就遇到过不少想不明白这点的学员。
看似追求成长,但只是在敷衍地、形式化地,重复做着一些不带思考的“假努力”。发现了错误,避重就轻,而不是追着错误改,于是错误还是一直存在,学多少听多少,依然没有改变。
就拿写作这件事来说,写作者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文字。写文章这种事情,一次成稿就完事了吗?
很显然并不是的。连海明威、鲁迅这等文坛巨匠,尚且还在不断强调文章的修改多么多么重要,更何况是尚在修炼路上的你你我我呢?
可偏偏有的人,说是追求进步,文章打眼一看,一次写完再不回顾,不改不闻不问,试想这样的文字,如何将道理说得清、道得明。
世间也许有天才,但我想正在卖力追求的你,大概率不是那一个天才。
如果说不是天才,又不思进取,成功一事,从何谈起?
04
写这篇日更文之前,我与行动营学员叶子正在交流,说的是成长记录磨稿一事。
为了争取让文章在剽悍江湖发布的机会,我们俩正在不断修改着她的成长记录,以求文章质量更高,调性更正。
可坦诚地讲,这是有难度的事情。
叶子在参加行动营之前,并不怎么写作,行动营是她“我手写我心”的起点;我是一个写作不久的菜鸟,谈到磨稿,也显得底气不足,所以改稿一事,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最终能不能改出让人满意的稿件,我们都不清楚。但这件事要不要做,值不值得做?
答案当然是要做的,也是值得做的。
荣誉其实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面对困难、挑战,我跟叶子,都没有选择逃避。我们想用尽每一丝力气,让细节更好点、让结果更好点。
就算最后失败了,但我们收获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做事品质,这才是更宝贵的得益。
出了一稿,不满意就改二稿,再不行就出三稿,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每一个字句写好,达到能力范围内的好。
香港女歌手邓紫棋有首歌曲叫《差不多姑娘》。我想,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像她唱的那样,“人生不该差不多地过”。
别让自己在“差不多”的有毒土壤里,越扎越深。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