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率的角度出发,那些成长于物质与资源都更为富足的环境里的孩子,就是比普罗大众拥有更多的实力和机会去达到更高的成就。
如果注定要面对困难,那就只好接受它们,一步步尝试着勇敢地走过去,以求不被击垮,获得成长。苦难面前,更多人是被打倒了而非成功了,但可惜你听不到他们的演讲,这里有个“幸存者偏差”。
感觉这道作业的本意是希望大家找出视频中特别打动自己(积极角度)的三个点并写下由此引发的思考(正向为主)。然而我真的不太喜欢这个视频以及他所陈述的内容额(⊙o⊙)…
演讲者请问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如何成功化解被心仪高中扫地出门的危机)如何亏掉20多万和负债几百万的?(聊聊创业里踩过的那些坑吧,成功的经验未必能被复制,失败的案例却总能提醒我们通过他人的失败来吸取经验,避免踩坑)又是通过哪些努力做到天猫第一的?(借助了哪些物质资源、人脉、营销方法论、管理技巧等等)其中又有哪些你认为通用的方法论和系统流程呢?
正文分割线
看完视频,写三点我自己的小想法:
1. 无论难产还是顺产,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敬仰
中学读刘墉,里面有篇文章讲述他在美国陪产的经历。产妇的艰辛自不必说,可那小婴儿被生下来的时候,脸竟也拧成了猪肝色。护士把女儿交给父亲,嘱咐他给孩子滴眼药水。刘墉不忍,总舍不得用力去扒婴儿紧闭的眼皮。一旁的护士看了,从他手中接过药瓶,一下子撑开婴儿的眼睛,把药水滴进去。那姑娘一边雷厉风行般地操作,一边转头对刘墉说:“别舍不得,小婴儿们都是很顽强的。他们拼命通过窄窄的产道落在这世上,常常把头都挤歪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求生的欲望啊!”
读完便很好奇,回家问老妈当年生我的场景,母上大人听完就笑了,说当年医生拿着通知单要老爸签字:保大还是保小?我爹听完立时双腿发抖,差点就哭了(此细节尚待求证,我爸一直说是我妈瞎掰的╮(╯_╰)╭)。“然后呢?” “然后那护士就爬坐在我身上,用手拼命按推我的肚子。那场景真是吓人啊!医生说那时已经完全听不到胎心了,我们都以为,你根本没机会来到这世上。” “嗯,祸害遗千年。我都还没作乱人间,咋能就这么走了呢?”老妈佯装生气,伸手来打我,自己却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所以啊,即使那年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说我身体健康、情况稳定,完全可以顺产,爸爸也坚决不肯,硬是早早安排了剖腹产手术,把你弟给剖出来了。”
无论顺产还是难产,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敬仰。
可是,赤脚医生抓住婴儿的脚,把他倒吊着晃了10小时,哥们你确定医生有那么好的体力?(别说抓着一只小婴儿,就握个小哑铃吧,晃晃晃晃,手酸了没?那医生的手臂肌肉以及背部肌群一定异常发达😳)又及:婴儿哭泣是接触空气、肺部张开、为大脑供氧的必要条件,嗯······花10h完成这个动作......?(不是医学生,所以不确定非常规情况下婴儿是如何完成从母体到空气环境的适应过程的。但,总觉此处细节颇为不合理。)
煽情挺好的,可为了煽情而煽情,夸大细节以求震撼,就有点过分了吧。
2. 抱怨确实没用,但,“不抱怨”也没什么用
最近迷上了Criminal Minds,FBI的行为分析部门根据犯罪现场对嫌疑人进行侧写的时候,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儿:Emotional release(情感宣泄)。由于很多的暴力行为都与性暗示相关,看着看着总有种弗洛伊德老爷子一次次“现身说法”的感受😅。因为无法通过正常社交与这个世界建立起积极而多样的联系,那些重度精神病患者们常常试图通过某些血腥又暴力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幻想,借此进行情感代偿。
抱怨确实没什么用,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改善现有处境。可人毕竟不是机器,无法通过精准的算法和严密的逻辑来完全掌控自身。重点不是是否抱怨,而是抱怨之后是否厘清了问题、查找了原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如期实践。那么“抱怨”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呢?嗯,我觉得不,借助抱怨,我们完成了情感宣泄(release emotion),然后得以冷静下来,应对问题。
当然啦,抱怨的方式也分很多种,并存在一个向谁抱怨以及何时抱怨的问题。当那个演讲者站在台上连呼三声“我恨”的时候,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抱怨吗(词典释义: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他在宣泄弱势群体对某些权威力量(譬如说那个校长)的愤恨与不满,这种情绪是如此强烈,以致打动了现场观众为之心酸流泪。
另:就如“抱怨”本身是一种用以宣泄情感的方式,“不抱怨”也只是另一种人生选择而已。抱怨或者不抱怨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面对逆境,是否真正付诸了行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不抱怨,面对挫折亦无所作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啦,这世上还有另一些人,他们无需通过抱怨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就能把危机处理得非常好,这是更理想的形式。
所以,别把锅甩在“抱怨”二字上,情感宣泄是需要的,而行动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你忙着行动的时候,自然也就没那么多心思抱怨了。
3. 苦难并不值得被感恩
一直很喜欢《目送 · 苏麦》篇里苏麦坐在树下看着年轻的华安所说的那番话:“我的前半生是个王子,后半生是个乞丐。但王子和乞丐就好像一条河的上游与下游,其实一直同时存在,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现在,我都知道了;而一切,都是好的。”
我经常会试着去想象那天下午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苏麦身上和地上的光影,似有若无的从远处吹来的风,那种平和温煦的眼神和安逸舒适的坐姿。然后整个人就跟着安静下来了。
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看清命运的诸多安排,重新回归心灵的平静。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苦难不值得被感恩。我们接受了那些一时无法改变的,鼓起勇气走过了那道坎儿,这段经历的确让我们获得了成长,但,这种成长真的只能通过苦难来达成吗?不经历苦难我们就无法成长么?又及:历经苦难真的必然带来成长吗(如果造成的创伤远大于成长本身,或者根本只有创伤而没有成长呢)?
设想一下,如果那个演讲者有幸遇到了温和宽厚的校长,鼓励他以勤为径考上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大学;而那所大学也同时向他敞开大门,让他能在一个资源富足的环境里求知若渴般地继续深造;毕业后,他凭着荣誉毕业生的称号进入一所友好而包容的企业,让他能够借助这个系统和诸多的工具去开发产品与提升服务......换言之,如果全世界都能对他好一点,再好一点,那他所能达到的成就是会比现在的这些远远更高,还是更低呢?
从概率的角度出发,那些成长于物质与资源都更为富足的环境里的孩子,就是比普罗大众拥有更多的实力和机会去达到更高的成就。
如果注定要面对困难,那就只好接受它们,一步步尝试着勇敢地走过去,以求不被击垮,获得成长。苦难面前,更多人是被打倒了而非成功了,但可惜你听不到他们的演讲,这里有个“幸存者偏差”。
最后,那些只管戳心却不给方法的课程/演讲/文章在我看来都是耍流氓。
心理学上有个词儿叫“认知失调”,当人们认知失调的时候,常常就会想要抱怨。如果这时候有人一个劲和我说:“你别抱怨啦,抱怨是不对的。你要感恩,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巴拉巴拉......”我会认为这是完全不具备任何建设性的意见,所以根本没用,我也完全不想听。这场景就犹如向一个饿得不行的人灌输:“你别饿啦,饿是不对的。” 噗······你倒是给我点吃的或者教我怎么自己找吃的啊。
那么什么是“有建设性的意见”?具备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常见特征是动词与名词多,形容词少。举个例子:“啊你发音好难听啊,我觉得你应该好好练练发音” VS “我觉得哦,你的元音发的不够饱满,发某些辅音时舌头的位置和送气的方式也不对,去看看各音节的口腔图,模仿嘴型、摆正舌头的位置,就会好很多啦。”
所以啊,我不喜欢看综艺真是有很多原因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