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阿,我去’.他却不去。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
网图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 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马太福音》21:28-32)
在平日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类事:有些答应去做的事情,后来或因为忙乱忘记了,或因劳累、疲乏推却了;有些已经拒绝的事情,后来因为心里过意不去,就去做了。
《马太福音》21:28-32就是耶稣借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例子所作的比喻,他藉着这一比喻引导当时的犹太宗教领袖们明白真正的悔改伴随着行动的见证,外表的敬虔和顺服并不能保证进入上帝所应许的国。
这一比喻也警戒我们,任何将信仰和行动分离的做法都是在扭曲福音,唯有真正遵行天父心意,在上帝面前过正直生活的信仰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寻求的。
网图一、比喻的背景
仔细研读《马太福音》第21章,我们可以看到救主耶稣,以王的身份荣进耶路撒冷,受到群众的夹道欢迎。基督又以公义、圣洁的权柄洁净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马太福音》21:12-13)。接着,主又因无花果树只长叶,不结果,就对那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这连续发生的三件事,并没有使当时的犹太宗教领袖们醒悟。他们不晓得耶稣的行为正应验了旧约中对弥赛亚的预言,他们不但不相信,反而心中越发嫉恨,甚至想想方设法除灭耶稣。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质问耶稣:“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太21:23),耶稣转回到施洗约翰的问题上,智慧地反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太21:25上)。
耶稣将问题抛给他们,以此回击。这些犹太宗教领袖斟酌再三,假装不知道答案。他们“放弃”回答,也就放弃了立场,因此耶稣也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耶稣的问题已经是答案了,因为若人可以看见上帝在施洗约翰背后的呼召,就可以理解呼召耶稣的是谁,耶稣的权柄来自何处。
事实上,接下来“两个儿子的比喻”中,耶稣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就如施洗约翰一样,耶稣的权柄也来自神。主耶稣藉着两个儿子的比喻,引导犹太宗教领袖自我判断,认识自己的过犯,以此打破质问权柄的僵局。
在《旧约》中,大卫王犯奸淫的罪,先知拿单曾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大卫王自己作出判断,以承认自己的不义。在这里耶稣同样也要引导这些犹太宗教领袖们明白:真正遵行神命的人,是一个行动出来的人,而非只有口头的承诺,而不愿去行,假冒伪善的人,并且悔改或懊悔是进神之国的必要前提。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