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2-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3-02-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 艾诗丽宝宝 | 来源:发表于2023-02-23 11:08 被阅读0次

    去年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每天都被这个故事吸引,迫不及待想听下个章节。但是一年过去了,我只记得这个关于动物的故事非常温馨,还有蛤蟆先生和苍鹭咨询师在诊室里的聊天,探寻蛤蟆的一生,让人感觉很放松。于是再听了一遍。

    蛤蟆先生就典型的适应型儿童。苍鹭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星球上,只生活着你和另外两个人。你非常弱小,而另外两个人比你要高大许多,有力气解决任何问题,并且愿意帮你。于是你不得不在他们的夹缝中生存,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形成了内核的我们。蛤蟆先生有威严的父亲,和毫无主见的母亲。因为逃避父亲的指责,他通常不论是非对错地妥协、自责。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他又常常表现得浮夸。

    在童年情感三原色中:快乐、愤怒、伤心,蛤蟆感受不到自己的愤怒,因为他从不发脾气。为了避免愤怒的破坏性,人们会通过其他方式延长释放愤怒,比如消极不配合。一脸不悦、保持距离是我最常用的办法。

    那个唯唯诺诺承认错误的蛤蟆,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他的感觉和孩子时一模一样。而他的朋友獾则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就像他父亲一样高高在上,数落别人。当有足够的自我觉察和思考出现,蛤蟆才学会表现出成人自我状态,对真实情况不加批判的观察,然后采取合理的决策。

    于是他经常玩一个“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比如在獾想取代他校董位置一事上,其实是蛤蟆和獾合谋了这个游戏。通过这件事情,蛤蟆表现得弱小可怜,获得别人的同情,其实面对獾不合理的提议他不必如此。而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把许多不幸的事情刻在心底,给自己贴上标签。遇事感叹:“我真是不幸!”。其实许多不幸经历都是他们为了自证预言给自己挖的坑。

    还有其他一些心理游戏,比如“让我抓到你了,这个混蛋” 是那些高道德标准,吹毛求疵的家伙常玩的游戏。对一个小小错误上纲上线,籍此对别人发难。最常见的还有“我都是为你好”的情感绑架游戏,是父母控制孩子时最常用的手段。

    童年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我好不好?别人好不好?会形成4个象限。蛤蟆处在我不好,别人好的象限中。所以发生事情的时候,总是指责自己:我什么事都干不好。这点也跟我很像。而处在我好,别人不好的象限中的獾,总是大发雷霆。经常愤怒的人绝对不会抑郁,因为他们把问题都指向了别人。

    以前乡下相信命运,许多人终身都在遭遇相似的烂人烂事,其实跟儿童时期形成的内核行为模式有很大关系。能意识到许多遭遇是我们自证预言,就能避免不断踏进同一条河。跳出儿童自我状态,用成人的模式处理问题,才能获得心智的成长。

    这些道理也许在别的心理学书籍上读到过。但再读一次,便会发现心理模式的隐蔽性。他藏在我们思维的深处,通常是意识之外。而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力又极其巨大。

    比如"可怜弱小的我",打抚养费官司的时候,我是以一种弱者乞求公平的心态。如果换做强势的人,也许会觉得自己是伸张正义的圣斗士,整个过程都释放出强者的光芒。刚离婚的时候我总会感到:我父母都不在,不能帮我,自己带着年幼的孩子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别人也同情我的遭遇时,会萌生强烈的自怜。其实放在整个社会来看,我身体健康,收入还可以,孩子听话,我的境况并没有什么凄惨可言,不过是大家都会遇到的生活挑战。

    我总觉得自己不好,别人好。我总觉得我的每个朋友都在某些方面非常优秀,但是对自己评价很低:家庭失败、工作没有起色、财富没有增长。其实换个角度看,家庭、工作、财富大家都相差不大。我肯定也有我擅长的东西,比如宽容大度,脾气温和。以后每次反观自己的时候,都要尽量撕掉给自己的标签。

    去掉自怜和我很失败的标签,相信能让自己获得更多自信,释放更强大的能量磁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2-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bz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