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1。偕偕士子2,朝夕从事。王事靡盬3,忧我父母4。
溥天之下5,莫非王土;率土之滨6,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7。
四牡彭彭8,王事傍傍9。嘉我未老,鲜我方将10。旅力方刚11,经营四方12。
或燕燕居息13,或尽瘁事国14;或息偃在床15,或不已于行16。
或不知叫号17,或惨惨劬劳18;或栖迟偃仰19,或王事鞅掌20。
或湛乐饮酒21,或惨惨畏咎22;或出入风议23,或靡事不为24。
词句注释
1. 言:语助词。杞: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入药,有滋补功用。
2. 偕(xié)偕:健壮貌。士:周王朝或诸侯国的低级官员。周时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等,士的职级最低,士子是这些低级官员的通名。
3. 靡(mǐ)盬(gǔ):无休止。
4. 忧我父母:为父母无人服侍而忧心。
5. 溥(pǔ):古本作“普”。
6. 率土之滨:四海之内。古人以为中国大陆四周环海,自四面海滨之内的土地是中国领土。《尔雅》:“率,自也。”
7. 贤:多、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贤之本义为多……事多者必劳,故贤为多,即为劳。”
8. 牡:公马。周时用四马驾车。彭彭:形容马奔走不息。
9. 傍傍:急急忙忙。
10. 鲜(xiǎn):称赞。郑笺:“嘉、鲜,皆善也。”方将:正壮。
11. 旅力:体力。旅通“膂”。
12. 经营:规划治理,此处指操劳办事。
13. 燕燕:安闲自得貌。居息:家中休息。
14. 尽瘁:尽心竭力。
15. 息偃:躺着休息。偃,仰卧。
16. 不已:不止。行(háng):道路。
17. 叫号(háo):呼号。毛传:“叫呼号召。”
18. 惨惨:又作“懆懆”,忧虑不安貌。劬(qú)劳:辛勤劳苦。
19. 栖迟:休息游乐。
20. 鞅(yāng)掌:事多繁忙,烦劳不堪的样子。钱澄之《田间诗学》:“鞅掌,即指勤于驰驱,掌不离鞅,犹言身不离鞍马耳。”
21. 湛(dān):同“耽”,沉湎。
22. 畏咎(jiù):怕出差错获罪招祸。
23. 风议:放言高论。傅恒等《诗义折中》:“或出入风议,则己不任劳,而转持劳者之短长。”
24. 靡事不为:无事不作。傅恒等《诗义折中》:“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
《北山》出自《诗经小雅》,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周王朝一个下层官吏(“士”这一层级的人),整篇诗歌的内容就是作者抱怨上层官僚(卿、大夫阶层)分配工作劳逸不均,使自己整天因公事而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毛诗序》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这个观点沿袭了孟子对此诗的评论。《孟子万章上》:“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在孟子的评论中,没有指明作者的身份,因为作者已经自称“士子”。因此《毛诗序》将作者的身份由“士子”上升为“大夫”,既不和合诗义,也不符合当时的官制。清姚际恒在其《诗经通论》还作者以本来面目:“此为为士者所作以怨大夫也,故曰‘偕偕士子’,曰‘大夫不均’,有明文矣。
这首诗主要通过对上层统治者对劳役分配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治者的不公、懒惰、腐朽和下层无可奈何的怨愤,是怨刺诗中比较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主要描述了作者繁重的工作,即使朝夕勤劳、四方奔波仍然不能完成这没完没了的王事。由于长期无法顾及家中,这使作者开始忧及自己的父母,发出了“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愤。而“嘉我未老”三句则描述了主政大夫对我进行虚伪的表扬和赞赏,尽管大夫御下的手段老道,态度也很热情,但仍然无法平息作者心中的怨愤。
在后三章中,作者大量使用对比手法,联系使用十二行诗句铺陈十二种情景,每两种情景形成一组对比,通过这六组对比,清晰地描写出大夫和士子这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作者就是使用这种直接对比的方式,使这两个对立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美誉丑在自然的比对中一览无余。非常巧妙的是,作者在对两种人物形象比对完成之后,全诗就此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评论,也不抒发任何的怨愤和感慨,就是让读者自己从事实比较当中,自然而然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写作方法。
诗中的主人公一天到晚为王室的事务不停地奔忙,无暇顾及家中的父母,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发出了这怨愤的呼声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
尽管作者心中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但诗中既没有反映出想要抗争不公平命运的意识,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宣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温柔敦厚”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