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第三章的时候,我个人收获的体验越来越多。陈赛老师为我打开了神奇的童书世界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一个遇见新知的过程。很多的书目都被列入了未来要与孩子一一共读的书目。上个周的时间里除了收获徐美玲老师对大家阅读过程中疑问的解读之外,正好碰上国际安徒生插画展即将在深圳展出,插画展的作品都是世界经典绘本作者及插画大师的作品,比如《野兽国》、《小黑鱼》,正是因为看了陈赛老师这本书之后才更加有想去看展的冲动,于是果断买票准备带女儿去看展,真的是一次奇妙的相遇。
在这一章节种陈赛老师主要谈论了如何启迪激发孩子。
一、 提一个问题比拥有一个好答案更重要。
当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非常的有感慨。“问自己一个足够有趣的问题,并为它找到一个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会将你推到一个孤独,但更有趣的地方。”陈赛老师在开篇引用了查克.克劳斯的这段话,细细的品味这段话非常有深意。这包含了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孤独但又富有乐趣的。对孩子的培养,我期待见到的模样也是她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兴趣,继而去提问,去质疑,进而去深究,给出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解决方案。真正的创新都来自于敢于提问。当然,这是理想中的模样,孩子总是在模仿种学习成长。我们是否能够给孩子构建一个爱提问的环境呢?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成人世界往往囿于标准答案,对答案看的更加重要。我们更加的在乎结果,而非源头及过程。我们也成为不爱提问的大多数人中的一员,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怕被嘲笑,不自信。试问,这样的状态又怎样去充当孩子的榜样,给孩子构建一个爱提问的环境呢?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的反观自我的过程,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爱提问,爱探究的人,需要大人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当然在这一章节中徐美玲老师针对我提问的问题(怎样去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鼓励激发孩子去问)的回答中也给了很好的引导:“两个简单的度原则: 两个最简单的原则:1、正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对希望保持下去的行为进行正向支持与鼓励。比如当孩子问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回应说:你问了一个好问题!这是个好问题!2、榜样与示范。人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大量的学习。提问的习惯也可以经由模仿学习而来。可以是家长的以身作则,比如在生活中主动发问:为什么彩虹是半圆的?为什么彩虹是彩色的?也可以给他看一些以问题打头的书,比如《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太阳和月亮为什么在天上》《奇思妙想的24个科学实验》等。3、了解更多领域内的信息。我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跟我们对一个领域内的了解程度有关。这就是“专家”和“新手”的区别,除了3-5岁开始的万事都有好奇心的年龄之外,通常对一个领域更了解的专家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二、 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的艺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当你近距离地看一个很熟悉的东西,它会渐渐变得陌生。所谓‘观察’,就是这么一种艺术——在最平常无奇的地方寻找新奇有趣的东西。“是的,生活就是这样,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我们怎样才能活出美的生活呢?我认为在于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用心感受当下的心。“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相信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陈赛老师提到岩村和朗先生创作的14只老鼠系列绘本,她惊讶于70多岁的老人到底拥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竟然对山水的形态、色彩、声音、光亮敏感至此?老人原来是搬离东京,来到乡间居住。观察森林里的树木、叶子与小动物。对于为什么总是画小小世界,老人回答说:“我觉得与其从一个很广阔的角度看周围的世界,不如从一个很小的角度、事件去看,那平时很多你看不到的东西,就都可以看到了。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看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看着14只老鼠系列绘本的插图,我一眼就爱上了这种充满爱和温暖的画面,色彩明快,也只有真正的爱自然爱生活的人才可以将之诉诸笔端,用图画绘制出来。孩子需要自然教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体会人与自然的连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奇妙。钢筋混凝土里长大的孩子,很多时候与大自然的连接是断开的,手机、ipad、电视、各种学习班充斥着孩子的生活。不难想象在培训班里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各种动植物,然后去绘画的孩子,能画出什么样子的画来。孩子只有真正的去到大自然中,用眼睛去发现、观察,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才能体会一草一木的差异性,才能内化成孩子心中美好的感知与印记。我女儿0-5岁之前的夏天,都是在农村的姥姥家度过的。姥姥家菜园里鲜绿滴水的黄瓜、长长的像辫子低垂的豆角、紫色圆胖的茄子、摘下来洗洗就能吃的西红柿,河里游着的鸭子和大白鹅,路上跟着扛锄头的伯伯归来的狗狗……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图景,给了孩子最纯粹的印记与美好。今年的暑假,我们没有回老家,在城市里出门只能看到高楼大厦和人文建筑以及匆匆的人群,突然感觉非常的想念这种生活,这种城市人很向往的生活。前两天看到李亚鹏的微博里也发出来他带着李嫣回乡下祖宅小住几天的信息“暑假来临,一路高铁回乡下祖宅小住几日。一个小院,一井清泉,一枕凉席,一顿饺子,一锅烩菜,田间转转,镇上逛逛,看看亲戚,见见故友,日月同辉,天地共存”。寥寥数语给大家呈现一个清新、朴素、自然的乡野环境。“我会带她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比如在24节气的时候我会带她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讲述有趣的小故事,也会注重锻炼身体,和她一起爬山游泳,让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在接收新鲜事物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 他说“这样的一些教育我想未必是应付高考的,也不是所谓的教育所需的内容,但是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我希望能够给她更大的可以拓展的未来。”我非常喜欢和认同李亚鹏的育儿观点。他是真正的在身体力行的带孩子去在自然中成长。也许我们不能像李亚鹏那样做的这么好,但是将这种观念应用于日常孩子的陪伴中,还是容易去实行的,哪怕在小区里或者路边看到野花,天空蓝蓝的白云,都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去感知。
三、 每个孩子都不应该停止画画
画画是一个孩子天然的表达方式。陈赛老师在讲述俄温.拖斯特画画的过程时,让我对绘画又有了新的认识,哪怕是一个无意间低落的墨渍,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想都会是一个生动的形象。俄温.拖斯特在绘画的第一个阶段像个孩子一样绘画,不加任何束缚和条框,只是专注于当下想到的,想要表达的感觉与形象就好。这一点对孩子绘画启蒙有很大的帮助。俄温.拖斯特还提到她的创作跟童年时候的自然生活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在郊外农场长大的经历,给了她无限的想象力和画作源泉。对于孩子画画的培养,我一直都是谨慎的态度,有专家说6岁之前让孩子尽情的画,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就好了。我也一直鼓励孩子自由创作,有时间会带着孩子去美术馆、画展参观。但是自身有没有美术基础,其实是有些困惑的。我想这也是很多的家长送孩子去美术机构的原因,交给会画画的人来教孩子画画,但是经常见到的培训机构出来的画作都是差不多的,莫名有一种忧伤的感觉。这段时间,我也是很困惑,不知道要不要送孩子去画画,看着人家孩子画出来各种各样的好看的画时又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很多时候,还是家长的攀比心在作祟。“画画是一个孩子天然的表达方式。每个孩子都画画,他们从不害怕把颜料涂在餐桌上,他们都喜欢图画动物的形状,知道他们到了课堂上,开始学习富豪,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她没有了互相攀比的概念,在种种挫败感中放弃了画画。但对他们今后的一生而言,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损失。”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也有种莫名的忧伤感,成长是一个不断丢失的过程,是啊,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喜欢画画,长大之后又有几个在画呢?一生的爱好中有画画,是一笔财富,至少在孤独的时候有个出口。
四、 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本身更重要,”知道更多的能力”比“目前知道多少”更为重要。非常喜欢陈赛老师的这两句话。在今天这样一个什么都容易获得,不会的东西百度一下,连知识都可以被喂食的年代,我们的孩子要怎样才能身体力行的去追寻和探究知识呢?科普类、人文地理类绘本是打开孩子未知世界的一扇窗,在给孩子读这一类绘本书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绘本书对孩子好奇心的激发,原来这个世界有这么多奇妙的东西。阅读就是一座桥梁,架起了孩子与世界的连接。以书为起点,带着孩子伸向未知的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