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在努力地用自己最大的嗓门激情澎湃地讲着课,仍是压不住学生的“窃窃私语”声。
“别说话了!”不管用。
“别说话了!!”仍旧不起作用。
“能不能别说话了!!!”……
学生们看到我眼中将要喷出来的怒火,很给面子的安静了一会儿。时间掐的很准,过了这“一会儿”,场面依旧……此时我的怒火喷涌而出,扫射范围十分广泛。学生最终迫于我的“威力”,安静了下来。
什么时候,光荣的人民教师摇身变为街头泼妇的?揉揉眉头,我很无力。形象尽毁、脾气暴躁、生活工作一团糟……那个“贤良淑德、岁月静好”的我哪里去了?做一个幸福教师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吴老师的话让我深受启发,原来我们从根本上就错了——我们应该有“正向期待”。即我们该从正面的积极方向看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趴在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好可爱,小女孩常和它嬉戏。看到小狗悲惨地死去,小女孩不仅泪流满面。他的外祖父见状,便把小女孩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了另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望出去,那是一个鸟语花香、阳光灿烂的玫瑰园。小女孩脸上的愁云为之一扫,心境顿时开朗起来。老人慈祥地对小女孩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小女孩从那两扇窗户看到的内容,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反映。她不论打开其中哪一扇窗户,另一个窗户所反映的真实世界仍会存在,不会因为她不看而消亡。但我们的生活世界却因为我们打开了不同窗户而非常不同。想想自己在课堂的表现,应该是“开错了窗户”吧!我没有用积极的思维去分析这个问题,没有给学生们传递正能量。
这个问题的处理确有失误。当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时,突然想到之前处理的一件事情就是从积极的方向去解决的,效果还挺显著。
班里有个男孩子,学习成绩倒数,据说以前成绩在二三十分左右,个人行为习惯也不好,经常骂骂咧咧。因为他的爸爸是个哑巴,他又是这种情况,经常有学生嘲笑他、骂他。他也易怒,互骂中就升级为打架了。这几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班里两极分化严重,他成了大家眼中的排斥对象。
接上这个班时,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从学习、行为习惯入手,慢慢开导他。上课多叫他回答问题,一有闪光点就夸奖他,可以说想方设法地夸。同时我也在纠正班里的“不正之风”,让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同成长,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慢慢地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高,也迎来了更多的掌声。这个学期要开展旗里的运动会,我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他被学校选为旗运动员参赛。此时大家看他的目光更不一样了。当他拿着旗运动会400米决赛第一名的奖状回来时,大家眼中涌出来的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以后他也俨然成为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在一次民主选举的活动中,一向“阶级分明”的班长竟然提出“给后进生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原因是“他们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不能少了他们……”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既是感动又是欣慰。原来不知不觉中,他们都已经“长大了”,都把这个班级当“家”了。
在这个教育案例中,对这个男孩子每次出现的打架、骂人等行为我没有狠批他,而是抓住这些行为反应中所隐藏的好的一面去引导他,慢慢地这些好的方面积少成多,让他自己慢慢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导向,最终改变自己。当然,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动态的,也是漫长的,后期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由此,我深刻的感悟到:积极的教师培育着积极的学生。
图1.右边的男孩子就是我们班的“新星”
图2.本次旗运动会参赛人员合影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