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这个春节,时间都差不多花在帮一个平台做定制导图课程上面,不得不说�时间都给它了。
这是难得的系统技能整理,从内容写作、演讲表达、PPT制作、软件使用、课程设计,都是一次里程碑性的活动。虽有【百变脑图】系列课程为基础,但【百变脑图】定位于大众,讲课时也会发现,其实导图并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讲,更多是的练习和指导。而这样的定制内容反而更有内容可写,也比【百变脑图】更接地气。也隐约感觉到,为何普遍微课听课后,大家并不能实践起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讲课者并不是为你准备的内容,他没有了解过你的生活,也没有了解过你要学习的内容,所以顶多是在自嗨,有经验的讲师也只是让你也嗨了起来。大多只是“听时花溅泪,过后然并卵”。
从内容定制到最后一套系列课程视频产出。完成了一次课程和用户的内容融合,毕竟定制对精力和时间消耗很大,�所以若有合作,得先下个定,免得浪费时间。�PS:如果是针对销售的团队要定制,希望提供润喉糖补贴。
素材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528/435f0caba59b9b9f.png)
首先从选择用户内容上也是经过了分析,主要针对受众面大的内容。也就是看别人订阅的课程,讲别人需要的知识。和网上开展的共读不一样,由我充当知识服务者,帮你用导图梳理回忆学过的内容,当然这只是PPT上一个个示例而已,却是定制的耗时大头。
选课,我选择的是平台上订阅量大的,按平台受众取向的方式来选材。然后再查看其中哪一课的播放量最大,那就是最有价值的用户需求素材。
听课,主动寻找实用内容,因为大咖老师都是专业性的人才,涉及各样专业或者个性的知识,需要转化成实用、通用的知识。当然也在模仿学习,学习他们的技能,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
笔记,速记,这里是之前刻意练习获取的技能,之前是全篇听写,现在是要点记录。带着疑问去笔记,因为讲师只有语音,很容易一听就过。专注是听课的硬功夫,笔记更是听课的结果证明,如果笔记要点不多,可能就是听课分心,或者需要重选一课。
图化,为何做导图笔记的原因,知识是语音状态的,没有架构、没有形状。所以想要用死记的方式是不行的,如何可以系统地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需要将语音课程变成有形状的知识网络。网络需要的是要点,所以精华化地整理笔记内容,甚至重组了讲课内容架构,为更好地实施起来。这就是导图笔记指导实践。
PPT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528/0d30868f4d219f0b.png)
当素材收集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PPT的工作,PPT是框架,素材是内容,互补互行。因为是导图课程,无法像语音课程那样的讲课方式,所以配图是关键,这是为更好地表达和传达。
架构的重要,其中系统课程知识组合需要着重设计,一课讲明一个知识和技能就好,多了消化不良。另外的原因是因为是网络课程,所以不方便快进和后退。所以课程也控制15到20分钟,精华地讲解好每个知识技能,没有一句废话。
图示会针对用户做调整,商业是商业风,学生是学生风,所以这是一个针对特定用户定制的课程。连文字表达都是有刻意设计的。
录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528/036dafc8d5a21e82.png)
用的是Audition,原因是为了降低环境噪音,将个人出现的喷麦、呼吸声等不良音效剪掉、还有一些废话。
部分音频频加入背景音乐,这次当是作品一样打造的课程。用音乐调动听众听课新鲜感,希望没有安眠作用。
语速,在软件后制时,会刻意控制自己语速。也由于思维会比语速慢一点,所以会用软件做好时间留白,好让听众思维跟上来。
自从制作微课录音,我的普通话标准了,声音也磁性了。也体会到做老师的辛苦,嗓子那个干。
视频
用的是iMovie,将PPT和图片、录音素材插入,做好时长匹配。
这是纯劳动密集型工作,一个20分钟的课程大约消耗2小时(不包含后期内容修改优化)
这个春节及前后的空余时间就这样消耗着,是一次知识的复盘,也是一次技能的复盘。PS,如果有平台或者公司有思维导图合作需求,可以私聊哦。
转发朋友圈,回复后台,将获得千人“导图入门公开课”免费券一张。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528/fdbc0d101858126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