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内容是什么,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个细节,让我思索良久,而无所得。
一位漂亮的女嘉宾,在舞台上唱完一首歌,主持人上前采访。一聊才发现,女嘉宾原来是一位韩国人,歌唱得好,中文说的也好。因为她在舞台上,彬彬有礼的表现,主持人随口说了一句:“韩国也是礼仪之邦啊。”
这话本来也没什么不对,可是细想之后,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说“也是”的话,对于现在能说“请”和“谢谢”,都算是稀有,已经可以算是美德的国人来说,我们还是不是礼仪之邦呢?而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讲礼貌等于礼仪之邦。这个前提成立吗?
图片来自于网络01切瓜辩礼
单位一行领导,下车间看望基层员工,闲聊之际,要用瓜招待各位领导。主任听说周周很懂礼,于是把切瓜的任务交给了他。那请问如何切瓜才不算失礼呢?每个人的切法需要有所不同吗?
标准答案,就在古籍经典《礼记》当中,其中是这样说的:为天子切瓜,削皮后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可以了。士和庶人想吃瓜得自己动手,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
现在肯定已经没了天子,也没了诸侯,不过讲礼的意义,机智的你应该已经明白了。礼的核心意义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这是《礼记》原文所录。在宗法社会里,家法就是国法,齐家才能治国,如果远近亲疏都没搞清楚,在参加自己亲哥和表哥的婚礼时,送的礼金一视同仁,那你就是在搞事情。在那个政治关系,依附在亲戚关系的时代,你犯的错是会上升到政治层面的。
古人没有现代的司法系统,如何管理国家,分配财富和资源,是那时的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试想,你现在有两个儿子,你给他们买东西,都是一式两份,不想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感到有可能被冷落。可是在宗法社会里,这一定会生出“嫌疑”,因为别人,没办法分辨你的两个儿子,谁的地位更高,将来谁才能继承你的家业。弟弟也会用平等的眼观来看待哥哥,以后遇到继承权的问题,一定会你争我夺,打得不可开交。
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典型案例,也是“礼法”的实际用处。
02“礼”和“礼”的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礼仪之邦的“礼”,说的是礼制,是一种秩序的层级安排。这并非像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礼”,代表的仅仅是文明礼貌。
有礼貌,能让你喜欢你,那讲礼数,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而且有大用处。
现在想要做出一点成绩的朋友,都会纠结一件事情:我到底是应该去北上广深发展呢?还是在老家找个稳定的工作,安稳的过一生?
追求安全感,是我们的天性,和坚强还是懦弱没有什么关系,一个图书馆的事业编,有几万人报考,也在情理之中。只要是一个铁饭碗,哪怕待遇不高,也有万人争抢,自古都是如此。
遥想战国时的苏秦,全靠个人打拼,屡败屡战,终于有一天可以身佩六国相印,无限风光集于一身。等到夜深人静,一个人暗自感叹:“假如当年在老家有二顷良田,我也不会出来打拼了。”
同样的道理,人人都需要安全感,那自然就有人去建立这样的安全感。礼制社会,可以给我们提供高度的稳定性。在宗法社会里,一切都按部就班,无论你身处那个位置,都不会眼红任何人。因为你没必要孤身奋斗,也不会担心以后老无所依,宗法大集体自然会关照你的生老病死。你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那些僭越礼法之人,如果没有人制裁他们,那别人有样学样,社会就乱了,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呢?
这可不是你,说几句“你好”和“谢谢”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行体制。
中国之所以是礼仪之邦,因为礼仪曾今是维系社会的纽带,把无数的“小家”变成了叫做“国家”的东西。从历史角度看,中日韩三国,都有这样的历史传统,称自己是礼仪之邦,算得上恰如其分的评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