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焦点是指故事人物中的灵魂历程的不断的展现。因为人的灵貌,甚至面纱,并非如同太阳那样光辉灿烂,是自明的,而非黑暗的模糊不清的东西。而且人的灵魂展示的黑暗除了表现它自身的固有的遮蔽外,还存在被遮蔽的一面。也就是说,灵魂走向自身黑暗的自欺与欺人完全是自身的需要,灵魂的遮蔽性质彻底消灭了灵魂回归光明的回归与努力。恰恰相反,灵魂走向黑暗恰恰是人性的反省与忏悔,是灵魂在痛苦中自我生成与升华,是对于人性自我否定的超越。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文学旗帜的鲁迅,他的作品把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未有的荒缪中的审美体验,破天荒带进中国的文学世界一一那种心灵黑暗的在场者声音,并成为中国新世纪美学的象征。鲁迅发出的那种铁房子的呐喊声音,这是中国文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场者的声音,意味着在场者的个体体验,意味着毁灭着本来是牢笼的铁房子的声音,把中国若干年始终掩盖与掩饰的荒缪存在还原为人的灵魂黑暗,如同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声音。毫无疑问,作为黑暗在场者声音是对人的心灵黑暗的真实呈现,这样的呈现是对于人的生命发出的悲剧性的抗拒的表现。而作为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鲁迅美学在绝望中传递了中国社会那种吃人的文化与历史,也穿越了中国美学,用个体的悲剧体验代替了集体的记忆,用个人的自我回归代替了传统的个人渴望,被新的美学范畴接纳。鲁迅回归了个人美学体验,从而成为中国文学新世纪美学的开拓者。而且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首先重要的使社会现实灵魂化,虚无化,进入事物黑暗的本源才具备解释与美学意义。然后由黑暗的心灵出发,重新构造现实生活,形成文学的艺术世界,到了最后又重新强调新世界的虚无化与灵魂化,使文学作品成为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揭示人的灵魂黑暗之迷。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性与客体性相撞,在各种各样困境中跳跃,并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事物存在本质,并将这样的本质纳入文学创作的内在循环。与此同时,事物的客体远离主体性,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征服的对象,证明创作主体闪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与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