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亲子教育
共情还是同情,你真的看到孩子的情绪了吗?

共情还是同情,你真的看到孩子的情绪了吗?

作者: 雪屋随思 | 来源:发表于2021-10-14 18:13 被阅读0次

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里一只小狐狸掉进了地洞里。

小羊路过了,对小狐狸说:哦,你真是不小心,不过至少你没有受伤。

小鹿也路过了,对小狐狸说:真是糟糕,你想要来一块三明治吗?

小黑熊路过了,他犹豫了一下,跳进了洞里。

小狐狸很不解。

小黑熊说:我下来是想告诉你,我知道在下面的感受,你不是一个人。

当孩子陷入糟糕的情绪时,你是小羊、小鹿,还是小熊?

最糟糕的安慰人的方法,就是“至少···”

“这块积木总是放不上去”

“至少你已经搭得很高啦”

“我这次比赛又输了”

“至少你之前赢过呀”

听到这样的“至少···”你的感受如何?

这样的话语,不是共情,而是高高在上的同情。

当我们遇到困境,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个懂得我们此刻灰败心境的人,而不是那个高高在上对我们说“至少···”的人。

因为这样的话语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当前所承受的痛苦,在对方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这样的言语,不仅不能安慰到我们的孩子,还有可能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那么小鹿在做的是共情吗?

也不是,小鹿只是在试图转移小狐狸的注意力。

他并没有走进小狐狸的情绪里去,只是在招呼小狐狸自己走出来。

这也许是我们在应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时最常用的一招,而且在孩子年幼时,这一招也往往很容易奏效。

给个新玩具,买根棒棒糖,似乎情绪一下子就过去了。

可是,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了吗?

并没有。

他们只是被从情绪中带出来了,可他们并没有多了解自己的情绪一点,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也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力量走出来。

孩子的烦恼也许不过是今天和同桌拌了嘴,或者新买的橡皮不见了,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新玩伴、新橡皮转移。

可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他们会成为现在的我们。

成人的世界,有太多一根棒棒糖带不走的情绪。

那时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情绪低落时能想到的就只有暴饮暴食和疯狂购物。

因为他们心底深处住着的,始终是那个总是被告知“没关系,吃根棒棒糖就好了”的孩子呀。

我们也总是在试图给孩子正面思维来消除他们的负面感受。

但我们却忘记了,负面感受从来不能被正面思维消除,它们只会被掩盖起来,我们不去看或者假装看不见,就仿佛它们从未存在过。

可是,不论我们如何假装,如何转移,情绪依然在那里。

正面思维,并不能宽慰他人,连接才可以。

真正的连接,很难,因为那需要我们也走进黑暗里去,就像故事里的小熊做的那样。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面对的是自己的脆弱。

正因为我们也会怕黑,所以走进黑暗的我们才能理解同样陷于黑暗的孩子的恐惧和不安。

当我们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和他们形成情感连接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那个无坚不摧的大人,不再是那个游刃有余的精英,而是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瑟瑟发抖的伙伴。

我们不再带着成年人的是非好恶去评价,我们也不急于将孩子拉出来,我们只是静静地陪着孩子在他的情绪里待一会。

在这样的陪伴中,我们也会渐渐看到,那个曾经为了大人们眼中某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耿耿于怀的自己。我们会渐渐明白,原来,这些不安、焦虑、难过、愤怒、不甘,都这样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深处,从未消失。

我们是在陪伴孩子,我们也是在疗愈自己。

我们会感受到,这些负面情绪是真的存在,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有负面情绪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这不过只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并试着去接纳它们的时候,我们才能逐渐了解它们,然后渐渐学会与它们相处,进而依靠自己从情绪的漩涡中走出来。

这是孩子的功课,亦是我们的修行。

我们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探索自身情绪的过程。

当我们困于情绪时,我们多半会明白自己当前正受困于怎样的情绪,是愤怒,是悲伤,是委屈,还是担忧?

可孩子不明白,情绪于他们似一团汹涌而来的迷雾,他们只是不痛快,却不知道这份不痛快从何而来,又要将他们带往何处去。所以他们感到格外惶恐不安,为了释放这份不安,有的孩子选择了放声大哭,有的则选择肆意破坏。可其实,他们都只是对自己心底生发出的情绪无所适从的孩子罢了。

孩子需要借由我们的陪伴和帮助来了解情绪。

当孩子陷于情绪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负面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混乱情绪。

如果我们明白孩子正陷于怎样的困境,我们可以帮孩子指出当前他们正处在什么样的情绪之中,比如“今天下雨了,我们去不了游乐场,你很失望对不对?”

如果我们并不十分了解,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的感受,再帮他进行梳理,比如“这次比赛没有赢,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然后,我们要不带评价地全盘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们可以轻轻拥着孩子,告诉他,“我明白,这感受真糟糕”。

我们也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陪孩子待一会。

不要说“别难过啦,开心一点。”

也不要说“你不该这么想,至少····”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也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只是让孩子明白,有这些情绪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产生负面情绪并不可怕,更不羞耻。我们会陪着他,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他会感觉好起来的。

先让孩子相信情绪并非洪水猛兽,再让孩子学会接纳情绪的存在,之后才是教孩子如何平静下来。

我们可以一起做几个深呼吸,也可以彼此拥抱,让孩子清晰感受到来自你的支持。

当你真的和孩子站在一起,感受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形成了连接的时候,孩子会自然感受到爱与支持的力量。

这份力量会帮助孩子自己从情绪中脱离出来,慢慢平静下来。

能做到这里的家长已是非常不易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再进一步。

我们可以在孩子情绪完全稳定之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孩子进行复盘。

回顾一下上次孩子出现激烈情绪时的状况,是什么引发了情绪,孩子又是如何平静下来的,下次再出现类似的局面有什么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法等。

通过这样的复盘,孩子会加深对自己情绪和感受的认识,也能慢慢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

他们会渐渐不再依赖陪伴就能完成对自身情绪的梳理和消化,他们再不会轻易被情绪所掌控。

相关文章

  • 共情还是同情,你真的看到孩子的情绪了吗?

    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里一只小狐狸掉进了地洞里。 小羊路过了,对小狐狸说:哦,你真是不小心,不过至少你没有受伤...

  • 第四章 表达共情:道理我都懂,只需要你片刻得理解和包容

    真正做到共情要比有共情重要的多! 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要从...

  • 2020.8.14 第4天

    《共情的力量》第4章 摘要: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要从悲伤、...

  • 帮助情绪管理的技巧

    和孩子共情,和自己对话 共情就是,你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样的,也要让孩子理解你的情绪。 我们...

  • 读《共情的力量》

    共情的力量 这本书有两个部分 1. 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 2. 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吗。 为什么需要共情。 共情拥有两...

  • 共情不等于同情

    今天自己在一个群里分享共情式倾听,说到一个点是同情不等同于共情。 同情意味着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 共情则...

  • 共情的力量

    我们都需要共情的力量,但是真正懂得共情的人却又没几个,真的是一个讽刺的现实啊! 首先你要明白,共情并不等于同情。在...

  • 你真的“看到”孩子了吗?

    今天早上,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视频《看见就是爱》,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不需要被改变,他只要被看见,...

  • 共情≠同情

    一只狐狸掉进了地洞,在里面呼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承受不来!” 就好像遇到坏情绪时的我们,感到孤独害怕,无...

  • 同情?共情?

    帮助者一般倾向于快速界定具体问题,趋向于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地参与,他们一般总是在表达同情而不能共情。快速界定问题背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情还是同情,你真的看到孩子的情绪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yu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