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

作者: 行走的师兄 | 来源:发表于2017-02-17 19:57 被阅读50次

    本人有幸获得资助,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游学。我从不否认我对日本的好感,以及成为“知日派”的愿望——当然了,最爱还是我大中国啦。我们对日本及对日本人的态度,还是要建立在对日的充分了解上。一年时间当然也不足够让我了解日本,在此只是记录下这一年期间我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一个短期生活者的角度,看看我们的邻国风土。


    01 旅行

    在日本期间我有过多次的旅行,比如东京这一个城市我就去了三次。

    日本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都和铁路交通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日本的铁路层级很多,主要的有JR和私铁的区别,JR中的新干线类似于我国的高铁,其余各地区分别运营,再配合私铁和都营线路,即使是比较偏远的山村也可以获得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东京,大型机动交通划分的街区尺度参照巴塞罗那大规划,在此细分的步行以及单行系统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开放街区。

    这是我在一个展览上看到的东京涉谷站的模型和透视图,可见其复杂程度。在日本,地铁站上盖是非常重要的商业形式,上班族快速的工作节奏,导致很大一部分东京人都只能在下班过程中路过车站时进行购物消费,即使繁华如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到了晚上八点以后商场也基本上都休业了。在如此复杂的交通枢纽中,人们能够顺利出行,全都依仗思路十分清晰的标识系统

    这是在六本木之森大厦顶层拍摄的东京夜景,这个吸纳了全日本1/4人口的大都市给人的表面感受就是极度的繁华

    摩天大楼的压抑感受,抬头张望间,也许会有些压抑。

    东京的一些小建筑也会给人带来一点惊喜,比如这个金子文子和Henri Gueydan 设计的原宿教堂,内部的光影变化的确让人感受到时间流转、空气静谧。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也会去参观一下东京国际论坛,室内的结构与空间的确很震撼。

    在东京街头不期而遇的各种大师作品,尤其是在表参道和青山地区,随处都透露着一种小资气息。建筑学的筒子们你们都认得出是哪些大师的手笔吧~~

    在寸土寸金的繁华都市中,依然保有大量的可以被民众自由使用的公园绿地。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面积53万平方米。这是在四月樱花开放的时节,日本人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部门同事饮酒赏樱。

    当然我到上野公园也一定会去膜拜一下几个大师作品,柯布西耶的国立西洋美术馆,隔壁就是前川国男的东京文化会馆和东京都美术馆。在师与徒的作品之间看到了手法上的传承。而前川国男也作为丹下健三的老师构建起一系列日本现代主义与柯布的联系。

    在谷口吉生设计的的法隆寺宝物馆,能看到建筑设计如何回归单纯的空间语法。

    再说东京的绿化,比如代代木公园、明治神宫御园等等在东京算得上大型的公共绿地,也为民众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场所。之前看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写的是通过人们手机中在街头拍照的色谱分析城市绿地的可感知性,结果说明,在东京与上海这两个城市绿地率较接近的城市中,在东京的人对于绿地的感知度远远高于在上海的人,这与绿地的规划思路有密切关系。

    三百多年前的东京大火将将江户的三分之二化为灰烬,东京的历史建筑所剩寥寥,得到修缮以后的神社、寺庙就不时出现在一堆现代建筑之间,而这些建筑以及周边的场所承载起了许多民众的日常活动。这个城市是社会住宅政策下的产物,城市中到处可见的不是和谐一致,而是矛盾丛生,而这些矛盾又形成了宏观整体的和谐与活力。同时,这些矛盾的共生也证明了这个城市的包容性,寺庙、神社、教堂可以在同一个街区并存,职业装、和服、杀马特可以在同一餐厅出现。总之对于这个城市,感性来说就是能让人感受到规则下的异质性带来的城市活力

    在四国中央区的旅行中,我们坐着青春18的廉价火车通票,观摩了香川县厅、丰岛美术馆、地中美术馆、严岛神社等等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无数次的建筑,也看到了草间弥生的室外雕塑展览。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去膜拜安藤中雄的作品。实地观察之后的感受和之前在杂志上看到的感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淡路岛梦舞台的建筑群就有一种大而空洞、流于形式的状态,而地中美术馆的内部空间以及光影与展品的关系就会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而这种感动的确是图片和言语难以表达的状况。可能安藤本人还是在处理一些小尺度的建筑空间时,有更出色的控制力吧。

    我也去到关西地区,无论在大阪、京都、名古屋,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市区包围中的寺庙区,传统建筑的邻街就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现代场所,乱入的背景是图像的一部分。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这些传统建筑及其形成的活动场所并不是需要专门花时间去观赏游览的旅游景点,而是日常生活中很可能经过的城市区域,其实接受了这种设定,也似乎感受到信仰与生活又近了一


    02 日本人

    然后,想谈一下我接触到的日本人给我的感受。有些特质例如日本人的安静、注重礼仪、善意友好、相互信任等等大家在日常接触的信息中也都会有所听闻,而我的感受也的确与这些印象想符合。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中我没有感觉到来自日本人的任何敌意或者不耐烦,都是很热心地帮助我尽量解决问题。问个路,会有人飞奔帮我去拦下即将开走的末班车;我火车票丢了,查票人员会相信我是真的丢了而不让我补票等等这些体验让我在生活中感觉很放松在严格的规则下又有相当的人情味。当然这些无法用图片表达了。

    这里额外说一点印象就是日本人不分年龄的精致,从校服皮鞋的小学生,到时尚衣着的年轻人,再到品味多样的中老年人,在衣着和容貌上体现出来的精致,可以让人想象得到这些人对生活的态度。


    03 美食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日本的美食。日本常见的食物种类和烹调方法归结起来其实不多。其中我的最爱就是日本的牛肉了。日本的牛肉从步留等级和肉质等级分为15个等级,另外根据脂肪纹理分为1-12的雪花度。等级最高的A5和牛也会根据牛肉的部位不同采用合适的烹调方法。

    其中对于雪花度适中的牛肉,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煎、烤、煮三种。上面一排照片就是雪花度为8的神户和牛的沙朗牛排,厨师在受热均匀的铁板上小火慢煎至五成熟。下面一排照片是一个熟成牛肉套餐中不同部位牛肉经过锡纸包装、或者直接火烤的方式进行加工。当然其他还有做成寿司生食、在寿喜烧锅内用调制好的汤料煮食等等做法。

    又例如刺身和寿司。这家店里的生蚝刺身,在菜单上按产地分别列出,并且标明了不同产地生蚝的口味特点,以及最佳的食用方式,在上菜时也会按照口味由轻到重的顺序摆放好,供顾客按顺序品尝。而在一些由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傅制作寿司的寿司店,师傅对于食客品尝寿司的速度节奏、前后寿司的口味变化关系、食材的温度口感等都有精确的掌控

    在日本大部分餐厅,吃牛肉的就只吃牛肉,吃寿司的就只有寿司,而吃拉面的可能菜单上就只有一种拉面,比如在九州的拉面店很可能就只有豚骨拉面,而在细节的上提供多种选择——比如葱、姜、蒜的种类、分量、面条的软硬程度、汤的浓淡程度、油的多少、蛋的生熟等等都可以选择。可以说,日本会倾向于将一种食材的特性细分研究,会依据顾客的口味提供差别化的选择,最终会以能够尽量保留食材原本特质的方法去烹调。其实这与日本的民族性格也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日本人也擅长将世界各地的美食加入日本元素进行改良,以符合日本人的口味和审美。比如上图最右边两张图中的甜品,就是由一位曾经担任法国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甜品主厨的日本厨师制作的,与中间两张正宗的法餐甜品相比,更多了一些日本的特色。


    04 一些细节

    最后是一些平时注意到的细节,比如卫生间的各种人性化的设施,比如整洁的工地,比如干净施工车辆,又比如非常准确和及时的灾难预警(地震前告诉你还有几秒要地震了,泥石流等灾害也是提前预告,火灾等人为灾害也会警告)。


    05 成熟的社会

    在日本的一年时间,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成熟。这种成熟体现在其对多元化的包容性,在高度依赖科技发展的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对神明的敬畏之心;这种成熟也体现在其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导致的社会运转的高效性,同时其民族特质也使日本人体现出一种紧迫感,另外无论小到日本人对细节的关注还是大到政策实施的执行度,都体现出一种对于极致的追求——既然要做一件事,那就做好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il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