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话题,就是排队这个现象背后的的心理学问题,把之前所想和最近所读结合起来简短的分享出来。
是缩短排队时间,还是让等待时间不焦虑?
美国休斯顿机场收到乘客登记的大批意见反馈,称领取行李的等待时间太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机场增加了行李搬运工,从而使等待的时间缩短到8分钟,已经低于同业标准,但不满意见却还在一直持续,依然会有乘客因此投诉他们。从"数学"角度上说,休斯顿机场通过增加人手已经把等待时间做到了极致,但旅客还不满意。于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拉森"建议说,修改旅客的行走路线。把旅客下飞机走1分钟,在行李转盘等7分钟。变成让他们走6分钟,然后等2分钟。神奇的是真的没人抱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走和等其实是两件事,当你走路忙起来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感受,要比无所事事时短得多,所以虽然从数学上没有再次缩短时间提高取行李的效率,但是却从心理上提高了乘客心理效率的感觉,让人觉得并没有等多久。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排队现状,人们在意自己的认知胜过实际。那么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排队的“心理效率”呢?
第一,不要让顾客停下来。因为一闲下来就会度日如年,一忙起来就会白驹过隙,海底捞以前有一项服务,是鼓励顾客在排队等号时叠星星,一个星星5毛钱。因此在忙碌中大家也就不觉得等待时间长了。如果觉得电梯很慢,可以尝试在电梯中加一面镜子,可以让乘电梯的人观测自己的仪容仪表,降低对时间的敏感度。
第二,从排队开始服务。其实飞机场的案例中,顾客取到行李的总时间并没有提高,但是却在走的时候就开始了后台的服务,双向并行减少了等的时间,像我们超市中的排队,当你快要排到的时候,你便可以将东西从购物车中拿出收拾至传送带中,在一些餐厅点餐时,你可以在排队的时候先把菜单上的菜选了,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让顾客看到进度条。这一点在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中处处可见,美团外卖的预计时间和实时进度,滴滴的预计几分钟到达,车来了的公交预计时间,各种下载卸载进度,都是在让人可视化进度,增加自身的相对位置感,预计时间可以让顾客知道,值不值得排这么长时间。笔者把进度条分为三种境界,三等境界是告诉你前面还有多少人,多少距离,二等境界是告诉你前面还有多少分钟,比如机场和一些餐厅设置的10分钟等候区,20分钟等候区。一等境界是告诉你,还有多长的时间,并且给出这么长时间的解决方案,在场景中让你可以有事可做。之前有一个书店,以排号单位载体,印上了出版社的微型小说,边等边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第四,一定要保证公平。这一点是针对排队的设计者而言的,它的核心诉求其实不是不允许插队,而是插队可以,但是需要走后门,不能在前门直接插队,以影响了整体排队队伍的秩序。
消除焦虑的本质是降低机会成本,它的背后恰恰是良机。
我们其实很快明白了排队焦虑的本质,其实是时间的无序带来的焦虑,因为不确定性,所以无法确定机会选择是什么,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对排队的理解更为透彻一点,甚至有人会从中看到商机。
排队的流量既然是不确定感较强的一群人,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设计相应的排队等号系统,比如著名的“美味不用等”APP,近期就爆出融资超过3000万美金,以排队叫号的功能设计与各类商家合作,获得排队顾客流量。信息透明实施进度,在等待这个领域中永不过时,因为他们能实际解决等待中不确定性的痛点,比如医院排队检查,报告何时出来,排号何时到达自己,都是还没有被细化的领域。
再比如说,排队的流量如果还有无序的特征,我们又可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尝试做流量的注意力广告。因为只要是注意力是空的且足够长,就可以产生广告的机会,比如等电梯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变现方向。很多地方排队流量尚未被开发,也没有被利用,因此除了电梯之外,还有很多排队的地方拥有着户外广告。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120期)
1.儿童公益广告
机场直梯中的孩子这则广告被分享出来,主要还是因为其独特的设计,在国内尚未有此类似的项目,且孩子的手跟这里的扶手恰恰交相呼应,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让人不禁扶着扶手的时候忍不住想去触摸和注视他们,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2.大胆的短裤number
模拟街头的传单小条这里有两个记忆点,一个是女生的裤子部位放置了这样一些宣传品,另一个是这个纸条的形状,跟电线杆传单中的电话号码很相似,需要撕扯下来才能获得信息,因此扯纸条的想象就像是扯女生裤子一样变得不尽相同。
3.不同水位的不同效果显示
你是喝完呢,还是喝完呢?这瓶瓶身广告,有趣的点在于,她的画面利用了水的这面镜子折射,不同的水位呈现不同的胖瘦程度,一直到喝完整个画面才会完整的苗条小人,这要是一个强迫症的话,估计很快就会把它喝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