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成良好的道德的途径。
培养良好的道德途径包括直接教育,道德气氛,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
1.直接教育,包括劝诫表扬惩罚。
劝诫。
首先,劝诫是不是说教?
说教一般是一种外在的灌输,没有融入学生的生命,学生内心未必信服。
劝诫可以通过故事、阅读来进行,具体方式因人而异,比如,低龄孩子可以诉诸故事,通过角色自居来发展道德认知,高年级的学生直接诉诸于理智,思辨,如辩论会,暮省等等,进行道德抉择。总之,劝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理智因素,是思辨的结果,而不是说教的结果。因为只有学生确认其正确时,才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律。
表扬
苏氏为什么反对轻易表扬孩子?现在比较流行赏识教育,发现一个闪光点,无限放大,为什么不可以?
表扬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扬?
表扬一定要基于生命的成长与进步,朝向对现有自我的超越。
如果轻易表扬,无异于降低了表扬的含金量,无助于孩子朝向卓越。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表演的标准是什么,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孩子的年龄越高,表扬的次数越少,这是为什么?因为结合道德图谱,我们可以看出,到了一定阶段,孩子就会过了“我想要奖赏”的功利阶段。因为促进孩子德性发展的不是外在表扬,而是内在的道德律令,表扬比较少,可以将学生的聚焦点从物质或者评价转向道德成长。
同时要警惕表扬的副作用,如奖励的惩罚。因为,奖励的惩罚暗含着一种控制,太看重奖励,会使被奖励者的创造性受限。有些人为了得到奖励,常常不敢创新,比如为了得高分而写最有把握的答案,无助于自身提高。对某个人的奖励也常常会变成对他人的惩罚,比如:凭什么他被评上了三好学生,我却评不上?也就是说,一定要注意表扬在受众那里做产生的心理反应。奖励不如激励,因为奖励本身重在外在的东西,如奖金、职称等,激励重在内在的唤醒。所以,应该变奖励为激励,帮助其在更高的挑战中实现自我。
这又要回到具体的教育学循环中。
惩罚。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惩罚的前提是什么?基于仁爱的关怀。
比如,惩罚要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必须是学生自己认同的。也就是需要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制定标准,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也行。哪怕是老师提议,但一定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是多数人通过的结果。否则,不能确定规则。只有学生认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学生也才能理解和接受惩罚。如果不“走心”,就不利于学生改正自身的错误,接受惩罚时,他会认为自己很冤枉,或者倒霉。由此引发的反应不是改正,而是以后如何规避惩罚。
但是,一旦制定了规则,这个规则就像是悬在学生头上的一把剑,但千万要注意,尽可能不要让剑落下来。因为一旦落下来就会伤害到人。如果全体违犯规则,就意味着这条规则无效,所以,应该在违反规则之前就提醒学生。这需要一系列的行动,比如:提醒;再次提醒;暂时性隔离;写说明书;在孩子可承受的范围内取消部分权利;在某方面做有益于学生身心的体力消耗,比如跑步,跳绳等。
如何惩罚?
最好的惩罚是自然惩罚和等值的惩罚
等值的惩罚:让犯错的人切己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自然惩罚:是让自己来承担自己做事的后果。比如:天冷了,孩子不增加衣服就要承担感冒的后果。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惩罚不等于体罚。苏氏坚决反对体罚,我们也明令禁止。因为体罚只能培养“仇恨”,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另外,惩罚的前提是什么?
如果是能力问题,根本不需要惩罚;如果是态度问题,也根据情况,因人而异。
另外,一定要注意抵消性惩罚,如果学生犯了错,家长或者老师进行惩罚或者训斥,训过了这事儿就过去了,而学生意识不到自身错误的根源。孩子也认为自己犯了错,已经挨了训就扯平了,就抵消了这件事。抵消性惩罚,因为我们实施惩罚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