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控制欲面前,没有人是例外,但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存在问题的人却不多,更多的人把自己控制欲的表现称之为“关心”。 其实关心和控制完全是两码事,“关心”关注的是对方的心理感受与情绪,而“控制”其实只是在意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很多在爱情中控制欲强的人往往会拿“自己太爱对方”,“自己是在关心和担心对方”,来作为控制欲过强的借口。 就好比很多父母强行干涉孩子的生活,总是拿孩子听自己安排等同于“孝顺”,而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爱的表现。 这种看似“为他人好”的行为,却在不自觉伤害了对方,也让自己陷入了被控制欲所控制的恶性循环里。
谈及关心成为了控制,我脑中即刻显现的就是许多为人父母对孩子过于大包大揽的关心与照顾,喜欢控制的父母所谓的完美人生只是他们认为的完美,他们只是想过他们理想中的人生。可是,他们是不是忘了,完美的人生并不是安排好一切,给孩子设计好所有的路,逼着孩子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设定成固定的程序。 不完美的人生也许才是最完美的样子!孩子在不断的尝试和错误中学到属于自己的经验,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才是属于孩子的完美人生。而父母控制欲过强的爱的背后,带给孩子的只有是满满的伤害!
控制欲的根源往往是安全感匮乏、缺乏自信。当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缺乏安全感时,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时,往往会找身边亲密的人索取。内心的焦虑不安,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实施操控,以获得掌控感。
北大留美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他写下万字长文,字里行间,都是对父母的指责、抱怨,言辞激烈地控诉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造成的“伤害”,说这些伤害严重影响了他的人生。
万字文的字里行间除了声伐,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痛苦与无奈。确实,我们有些父母喜欢制造孩子的负罪感,例如“我对你那么好,为什么你就不可以按我说的去做?”而有的则是通过威胁来达到目的,例如“你敢这样做,我就离开你”。无论哪一种,都会让对方感到被压迫,影响关系的发展。 控制自己的控制欲,需要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人和事的期待,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控制控制欲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爱人,更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
控制欲其实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或者是源于对失控的恐惧,让人想要去支配人和事物。人类一生中会发展出千姿百态的控制方式,用来管理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管理自己的行为,或是管理与他人的关系。 《追风筝的人》中男主人公的父亲说,世界上最大的罪是“偷窃”。而偷窃本身何尝不是一种不合理的“控制欲”?想要控制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或者不属于自己的人,不属于自己的生命,根本就是自私。
我在《我们都曾忽略了我们最该爱的男人》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我们所谓的成长与成熟也许只是为了逃脱家的束缚,逃脱那个我们深爱的男人。我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可也许那个男人会带着焦灼带着担心在时时小心翼翼的关注着你,你的抗拒你的犹豫你的痛苦你的踌躇你的所有感觉都为他而变幻不定,因为那份血缘牵系着的感觉收放不由自己,人生从来不由自己”。诚然父母之爱血浓于水,但真正正确的爱的方式应该是 目送陪伴他(她)成长,但同样赋予其独立的人格与空间,孩子的本身不隶属于你,是与你截然不同的个体,你的陪伴是为了成就更好更优秀的独立的他(她),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方式,请别让你的关心成为了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