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的串门儿

作者: 华年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14:2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在尝试写微小说《离开前任后,她活成他心中的白月光》,连续三更后,剩下的两更写的无比艰难,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我逐渐脱离原有的故事大纲,我不知該遵从本心还是追求故事的圆满。

索性停下笔静下心来读书,读什么呢,现在的我只想串门聆听智者的声音,以期能让那个叫灵感的小鸟飞回我身边。

开卷有益,翻开杨绛先生的《“隐身”的串门儿》,随意打开一章开启我的阅读之旅。

杨绛先生著作

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先生关于小说的理论这一章通读一遍后竟不知所云,大师对人生是悲悯又嘲讽的,他把自己的小说定义为“散文体的滑稽史诗”,细读杨绛先生的解读貌似略微理解一点,首先史诗必然是叙述体,但人生是悲喜交集的,故事亦如是,一边是格调崇高的,一边却是滑稽的。

我却是不认同的,凡俗如我,即便是如此平淡又乏善可陈的人生,也誓要努力热腾腾的过活。

但对于菲尔丁先生关于小说描写人物的理论却令我受益匪浅,可分三点来讲: 第一,关于模仿自然,菲尔丁先生认为,描写人物应该不夸张,不美化,严格模仿自然,可笑的人物,到处都有,不必修饰,不能为了情节去美化渲染它。

这让我反思自己写文时,有时候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做许多铺垫,为更有画面感去刻意美化人物形象,这简直是画蛇添足,每一个人物都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也许不够完美,甚至行为怪异不好理解,但他就在那里,活生生的是他该有的样子,读者只需读完那本书,心中自会有答案。

第二,关于概括共性,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在写文时经常忽略的,那就是常识和逻辑,同一职业、层次的人,大多有些相同的品性、特点,塑造人物形象时,言谈举止要与他们性格合适,不写不合情理的事,简言之,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是真的,得经得起推敲。

第三,关于描写个性,在共性的基础上赋予故事人物不同的个性,这个人物才能丰满起来,有血有肉,就赋予了灵魂。

开卷有益

文字真是世上最奇妙的事物,让我每每读到书友的文章,常常感叹其奇思妙想的构思和迤逦优美的文字,掩卷微笑,余韵悠长。

读书是幸事,亦是痛事,且终其一生可能也不能窥其一角。

但有什么关系,读就好了。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我们“串门儿”时,这个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重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于忘言。

倘如此,此乃幸事。

相关文章

  • «"隐身;的串门儿»

    执笔《“隐身”的串门儿》书评,我自个儿都乐了,这不是班门弄虎嘛!权当摘抄杨先生的金玉良言吧。 菲尔丁是...

  • 2020秋教学第19天

    三单元指向“阅读策略”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杨绛。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在教...

  • 坚持阅读和写作,是为了灵魂的高贵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

  • 坚持阅读和写作,是为了灵魂的高贵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

  • 杨绛传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

  • 杨绛先生谈读书:读书好比串门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

  • 读书好比“串门儿”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_隐身的串门儿。这比喻何其绝妙!不信,你看: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

  • 读书改变自己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

  •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 今天读杨绛先生的文章,知道读书好比串门儿一一“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

  • 杨绛:读书好比串门儿

    天渐冷,无意中翻到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几段话甚是喜欢: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隐身”的串门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fc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