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在学校里成绩突出的孩子,到了职场之后,就失去了以前的竞争优势。他们并非不聪明,也并非不努力。但是他们无法像之前一样,遥遥领先于同龄人。有人分析,这跟家庭原因、生活背景有关。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擅长人际往来,不擅长混社会。当然,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这些孩子被应试思维束缚住了。其实应试思维已经被批判了很多年。主流的说法是,应试思维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把他们打造成流水线上的零件。其实,更重要的是,多年的应试训练塑造了年轻人应对挑战的模式。
回想一下:考试是什么样子的。每人一个小桌,各做各的题。不可以打小抄,不可以偷看别人,不可以提前泄题。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你必须小心翼翼地在规则框架里行动,否则就会被罚出局。然而,这种行为方式带到职场上,就会变成灾难。他们接到一个工作任务,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个一个考验。他们集中精力跟任务死磕,不去求助同事,不会找人分工,也不去参考先例,甚至不会跟领导先把任务内容和目的缕缕清楚。因为考试的时候,看不懂题目也不可以提问啊!他们做每件事情都要尽善尽美,抠到每一个细节。因为考试的时候,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满分。这样的后果,就是工作效率低下,自己累死累活,依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相反,那些在学校里不起眼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之后,因为擅于求助,擅于调动资源,擅于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反而能够更快地成长。当然,这并不是说,不用勤学苦练,只用投机取巧。只是,你可以尝试用这几种方法来为自己助力!
寻求外援,借力使力!公司为你分配的导师,关系不错的老同事,一块进公司的同辈,甚至打水间闲聊的小姐姐,都可能成为你的外援。职场上的往来,本质都是利益交换。不必不好意思,感觉自己麻烦了人家。说不定,你求助的项目,正好是他想了解的。即使,对方觉得为难拒绝了你,也多了一次加强联系的机会啊。
目的导向,拒绝完美!举个例子,领导让你去做ppt。你花了好久去找一个漂亮的模板,又花了好久去寻找完整的数据。结果到下班还没做完,老板雷霆大怒。因为他想要的,只是尽快拿到一个能展示的东西。而你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去追求对老板、对公司没有用处的东西。你浪费了公司的生产力。所以,工作跟考试不一样的是,工作中每项任务的最终目的并不一定是满分。所以,要建立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先想想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不是自己蒙着眼奔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