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1.传承与目标:家世清白,三立当先
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无论是忠良之后,还是师出名门,所受的教育一定很好;教育好人品也差不到哪里去。
“忠良之后”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师出名门”体现了中国人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另外如孔子在《礼记·经解》中的论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则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教育”的认知。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正是三大教育体系。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民族,在古代还包括了家族观念。所以在中国,教育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即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也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中国人关心家庭,关心家族,最关心的就是家族绵延的问题,通俗的说法叫做“传承香火”。在中国人看来,传承香火不单单是生理问题,而是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并最终落实于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正如古语所云,乃是“三立:立德,立行,立言”。而教育的基本课程则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立行、立言”,那么教育的具体方案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孔子创办私学之前,士子们接受的教育,有“诗、书、礼、乐”四门。
诗、书、礼、乐都是传统的课程,孔子还公开了“易”和“春秋”这两门课程。孔子将诗、书、礼、乐、易、春秋整合起来,称之为“六经”或者“六艺”。孔子删述六经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的格局就确立起来了。但是六经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孔子为了扬长避短,将六经两两一组进行配比,赋予新意。诗书为一组,确立语言规范;礼乐为一组,确立行为规范;易和春秋一组,确立道德规范。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美的教育体系。
掌握了语言就知道如何学习、表达、交流,所以确立语言规范,也就是“立言”,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老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
周公制礼作乐,意在教化天下百姓。礼乐确立了行为规范,亦即“立行”,是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首先要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然后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人、教育人。一个“自律、自觉、自在”的人才会有亲和力、感染力,才有可能教化一方。
易和春秋确立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而立德的关键在家庭教育。立德是立行、立言的基础,同理,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三岁定八十”。三岁的时候,刚刚学说话,学走路,他的语言规范和行为规范都有待确立。但因为三年来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道德观念已经影响了孩子,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回顾孔子教育孔鲤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孔鲤,并没有很多言教,都是点到为止。因为立言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立行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德的关键在“身教”,而不在“言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行不言之教”。
中国有关道德教育的名言非常多。比如《礼记·大学》上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知道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属于修身的功夫,并以修身为归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属于功业,并以修身为基础。
这就是说,古代的中国人把家庭教育当做一个系统工程,从家风建设,到胎教,到哺乳,到牙牙学语,到启蒙,到入学,到踏上社会……家庭教育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学校教育是“十年寒窗”,社会教育并非集中教学,唯一贯穿一生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近些年,刘亦婷的成功经验再次引发思考,有人认为“刘亦婷培养模式”是典型的“家庭应试教育”,而非“家庭素质教育”。对于这个争论我们不妨跳出来思考,“家庭应试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刘亦婷培养模式”无论是“家庭应试教育”的成功还是“家庭素质教育”都一定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同时刘亦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这也说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现实意义。
看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可以知道他的家教;看一个人的学问见识,可以反映他的师承;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折射他家乡的社会风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体系,各有侧重,不可偏废。家教的主体是父母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老师,社会教育的主体是我们每一个人。
2.易:家庭教育当合阴阳生克
《周易》是先秦诸子贡中的经典,儒家有儒家的理解,道家有道家的理解,阴阳家有阴阳家的理解……
在儒家看来,乾坤是一切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乾坤就是天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乾坤就是父母。乾卦纯阳(都是阳爻),代表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坤卦纯阴(都是阴爻),代表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其他的卦,有阴爻、有阳爻,都是从乾坤二卦派生出来的,都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了乾卦“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坤卦“厚德载物”的品质。
这种阴阳乾坤的生发关系给我们启示:子女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自己的子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正是家教的意义。
在“文王八卦次序图”中显示了乾坤二卦是如何转变为其他六卦的。在八卦之中,除了乾卦纯阳、坤卦纯阴外,其他六个卦都有阴也有阳。其中一阳二阴的有震、坎、艮,表示阳领导阴,是阳卦,体现的是乾卦刚健的精神;而一阴二阳的有翼、离、兑,表现的是阴领导阳,所以是阴卦,体现的是坤卦柔顺的精神。
父母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把自己优秀的精神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也要警惕,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可能影响自己的子女。
儒家谈《周易》,教育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父母有父母的位置和本份,子女有子女的位置和本份。只要找准位置,各安本份,家庭才是和谐的。
道家谈《周易》,教育我们要明白阴阳消长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乾卦是纯阳,阳气已极,物极必反,所以接下来就变成了姤卦;经历遯、否、观的变化,阴气的势力逐渐提升,发展为剥卦的时候,阳气的势力已经非常微弱了;剥卦继续发展,就变成了纯阴的坤卦,坤卦阴气已极,同样也会物极必反,就变成了复卦,阳气渐渐复苏;经历临、泰、大壮、夬的变化,又恢复成乾卦……此消彼长,周而复始,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都符合这个规律。
在自然界,因为天体运行,形成了天然的周期。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个周期是一天;月亮阴晴圆缺,人的智力、体力、情绪也随之变化,这个周期是一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个周期是一年……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的老祖宗,观察天机应时而作,讲究顺势而为,是很高妙的举措。
除了要根据自然规律制定学习计划外,还需珍惜光阴。
父母对待儿女,除了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的质量之外,还要保证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你善于发现他、发掘他。
【收获感悟】
国学之中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精神宝藏,可惜我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小节第二小节关于《周易》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分析深入浅出,可以再读再回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