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作者:(美国)罗伯特·赖特
手帐图——001书中的佛法,大约说是“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是“无我”和“空”。“无我”,是给我们一个客观的视角。“空”,则是客观视角之下的平等观念。
而一个中心,则是“自由”。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我们做更自由的人。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我们做很自由的人。
手帐图——002而对比老百姓、各种“仁波切”、乃至于一些“大人物”,对佛法的认识都是存在悖论的。
比较显著的有三个方面:
1.学佛是为了求保佑?
2.佛法让人消极吗?
3.做慈善该“以慈悲为怀”吗?
手帐图——003 手帐图——004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说。
“功德”,是佛法吗?
1.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人不应该被自己欲念控制;
2.佛陀的教育是不戴有色眼镜看人,而现在谁布施你、谁在你眼中就得到了特别的对待,你这不是贪财好“色”吗?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是不是就根本不应该“求”佛? 佛学处处强调自由,自由首先得自主,连五蕴都是空的,那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外部的力量呢?
手帐图——005 佛法让人消极吗?生活中很多人出家是因为看破了红尘,或者失恋了、或者家破人亡、总之是各种不幸,决定退出游戏,不玩了,去学佛。
但是我们了解的佛法,似乎从来都没说要让人“没有”感情,佛法一直说的是不要被感情所“控制”。冥想只是观察感情,不是要消灭感情。
佛陀真正反对的是被某个东西劫持。
手帐图——006做慈善该“以慈悲为怀”吗?
佛法讲“无我”和“空”,慈善也应该从这里出发。我之所以要做个好人,是因为我认为“我自己并不特殊”。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流行的两种慈善观念,都是错的。
第一种慈善行为比较低级,是做慈善是为了购买功德。
第二个慈善行为,是出于共情作用去做慈善。这个做法其实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今年早些时候,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 )出了一本书,叫做《反共情》(Against Empathy)。布鲁姆也反对因为共情作用而做慈善。
其实从佛法角度,出于共情作用捐款和购买功德是一样的,都是从“我、我、我”这个视角出发。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应该以上帝视角 —— 或者说宇宙视角去做慈善。
也许“义不容辞”,是比“慈悲为怀”更好的慈善理由。换句话说,也许慈善的最高境界是,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应该被做”,而不是因为我自己“想要做”这件事。
手帐图——007 手帐图——008最后总结一下。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
手帐图——009郑重说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韩大爷杂货铺的“100天精华领读营”课程内,韩大爷的提供的清晨音频文稿!!!
网友评论
离四句,断百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