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的故事(22)

作者: 卡尔塔拉 | 来源:发表于2020-10-24 22:08 被阅读0次

        骆工的生活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几千华里风餐露宿的长途跋涉,穿戴又是那样笨重,单靠一双脚一步一步的顶风冒雪,行进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草原上,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后来根据业务量的增多大盛魁的驼队一般都是十四峰骆驼为一链子,十链子骆驼编排成一顶房子,也就是一百四十峰骆驼为一顶房子。

          他们的骆驼又都是外蒙古“得思更”或着“杭盖”“墨勒更王”“喇嘛哥哥”的骆驼,一峰骆驼能拖一担四重的货物(一担合现在的三百斤,一担四大概等于今天的四百二十斤)两人照看一链子骆驼,二十多人要照看一百四十峰骆驼。为了照看好骆驼,骆工在路上尽量少喝水,因为喝水多小便的次数就多了,骆队又不能停下来等,解完手后,穿着沉重的衣服马上追赶上骆队。如果某个驼工不小心崴了脚,或者生了病,也照样一瘸一拐的跟着驼队走,不到万不得已驼工是不骑骆驼的。驼工半路上生病死亡的事情常有发生,如果不幸病故,只好就地扔下,在死者脸上蒙上一块布,用石头把布边压住防止被风吹开。冰天雪地根本不可能挖坑埋葬,也没那个时间,所以在骆路上,经常会看到死去骆工的骨骸,每当此时骆工心里都很难过,只好默不作声的赶路,骆驼这时似乎也知道主人的心情,刚才还不时的发出一些声响,此刻也是变得无声无息的迈着脚步。

      为了缓解压力,到了路况安全的地方,驼工们也经常放松一下,吼开嗓子唱几句“秦腔”骆驼也跟着前后彼起彼伏的发出各种声音来。对如此通人性的动物,它似乎懂得人的情绪变化,因此骆工非常爱护它们,精心照料呵护,再累再乏也不会骑它。领房子的人具体安排安营扎寨的事宜,如果路上某种原因需要多休息一天,骆工们把“垛子”都卸下来,首先让骆驼休息喝水吃草。骆工架好帐篷后,按照每人的分工做好一切工作完毕,就个干各的事情,有的缝补鞋袜,有的人在草原上找狼粪。狼的粪便里有没消化掉的骨头残渣,在粪便里形成枣核般大小,米黄色的一个小团快,这种东西可入药,专治小儿抽风病(癫痫)据说还是比较名贵的药材。

        有比较富裕的休息时间,骆工们也改善一下伙食,用白面擀面条或者揪面片,下锅煮面,等面熟后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肉酱用开水化开伴上,其实就是白水煮面,但这就是骆工最好的伙食了。骆工都是在每年的十月中旬从归化出发,到次年的二月份到达外蒙的前营或后营(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选择最寒冷的冬季拉骆驼出发,完全是依据骆驼最体力最佳季节而定的,因为骆驼经过一夏天在草原上放养,吃的票肥体壮,到了秋天骆驼上膘到了顶峰时期,两个驼峰丰满而又挺拔,骆驼的驼峰是储存脂肪的地方,初冬看骆驼首先看的就是两个驼峰的状态,如果骆峰不够厚实和耸立挺拔,那它就不堪长途跋涉,需要更换,只能用来跑短途运输。冬季是骆驼体力最佳时期,所以驼工才冒着冬季的酷寒,顶着西伯利亚凌冽的刺骨寒风,踏冰卧雪远走千里之外的蒙古高原深处,为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骆驼的体力。等次年的二月份到了乌里雅苏台,正好骆驼的体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把“垛子”卸下来,让这些骆驼休养生息,再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放养,骆驼重新恢复了体力,乘着票肥体壮深秋再从乌里雅苏台拖上货物,又冒着酷寒往回返。过年前赶回来,再把货物买掉,所得银子给家人购置年货,欢欢喜喜的过大年,骆驼也要放到城外土默特草原上放养叫放场子。就这样夏天让骆驼抓膘,冬天拉骆驼走大圐圙,目的只有一个,充分利用骆驼的体能。

          驼工无论是往北走前营,或着后营,还是返回归化,越是接近目的地越要注意观察骆驼的状态,这时骆驼的体能基本耗尽,很容易出现打累现象,所谓的打累就是骆驼已经出现了疲劳,脖子开始下沉,不再是昂首挺胸的样子,这时虽然接近目的地了,但还是要及时调整一下骆驼身上的“垛子”适当减轻一点它的负重,给其它骆驼匀一匀货物。到了目的地如果出现乏骆,那只好淘汰这峰骆驼,因为尽管用一整夏天的放场,也不一定能恢复它的体力,骆工是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的。但在归化城的驼桥上,有一些“牙纪”就能看出这峰乏驼还能不能恢复好,用很低的银子,(一般乏驼也就值一二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再经过一夏天的精心护理,的确能让乏驼恢复如常,好的外蒙“得思更”“墨勒更王”“杭盖”“喇嘛哥哥”的骆驼能买到四五十两银子。驼工挣钱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出现骆驼打累或着出现乏驼,所造成的损失由驼工平摊,从驼工应得的份子里扣除,这也促使每个驼工要时刻留意每一峰骆驼的状态,确保掌柜能赚到更大的利润。

        我们现在如果到户外徒步旅行,首先要有一双合脚的专业步行鞋,以及相应的旅行服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天最多也只能走三十公里左右,过去的驼工穿着厚实而又笨重的服装,他们的身体营养状况远不如现在的人,可他们迈着驼工特有的步伐一天最少也走四十公里左右,路上还要干至少一天两次起垛和卸垛子的重体力活,却能凭借顽强的意志,持续不间断的走上几千华里顶风冒雪路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邓九刚的作品

          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都很高,而吃苦耐劳的精神远不如先辈,遇事比较浮躁,缺乏心里承受能力,办事想走捷径,力争短,平,快,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少了一些,相互攀比心理重了一些,读书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看手机玩微信的时间多了一些。“旅蒙商的故事”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意在提醒年轻的一代,不要忘记祖辈们所承受的苦难,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上几辈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用汗水,生命换来的丰硕成果。晋商的那种开拓精神,驼工们所经历的苦难,那种坚韧不拔的,却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是整个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我啰啰嗦嗦不厌其烦的描述走西口的历史,晋商创业传说,驼工的生活,妇女生活的不易,是把这些逐渐被人忘却的,谈出人们视线的,却又是真实的存在过的一段历史,讲述一遍,让年轻的一代人更多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更不要沉迷于游戏,彩票之类的虚拟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自己的家庭做一点务实的事情。

    静静的草原

          凌冽的寒风依然吹拂在蒙古高原上,曾经的驼铃声已经消失在茫茫戈壁寂寞的星空下,而长河落日的袅袅炊烟中,仍然有老者给膝上的爱孙讲述着晋商的故事,稚嫩的小脸慢慢的低沉下来,逐渐进入了梦香,老奶奶轻轻的抱起孙子,给孩子盖好被子,低声抱怨老头子尽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老者的胡须微微的颤抖了一下,缓慢的站起来,走到室外仰望深邃的星空,一轮圆月高悬在银河岸边,寂静的月光普照在老者布满皱纹的额头上,像是在听老者喋喋不休的晋商故事,世界上最普通的一天结束了。

    呼市著名作家邓九刚

      晋商和走西口的历史,驼工的事迹,是根据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张景植采访董昌老人,以及邓九刚先生的小说“大盛魁”和“刘映元文集”中描述的情节,并参考了一些“内蒙古文史资料”上的研究成果,写了“旅蒙商的故事”一文,由于受写作水平的局限,把一个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过程,描写的苍白无力,却又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再一次向被本文耽误休息的读者表示歉意。

    邓九刚小说大盛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蒙商的故事(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mw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