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想】
亲子间的需求冲突用“第三法”来解决。
【本章思路】
遇到需求冲突权利之战时,传统做法是一方赢。
无论谁赢,另一方都不会舒服。
“第三法”让需求冲突的双方没有输家,皆大欢喜。
【正文摘要】
二、亲子权力争夺战:谁赢谁输
1、面对亲子冲突,让父母们左右为难的根源,是对孩子究竟要严厉还是宽容。
或许我们从没这么刻意想过,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就是该管的紧一点还是松一点的事。要么紧,要么松,要么紧一阵子再松一阵子。这是普遍的两种方法。
2、最常见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输与赢,即第一法和第二法。
第一法,父母赢。
在需求冲突时,父母制定了解决方案,说服孩子接受,如果孩子不同意,则用权威迫使孩子屈服。
第二法,孩子赢。
在需求冲突时,孩子不理会父母的预案,而试图或直接用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父母不同意,则用权威迫使父母屈服。
这两种方案有两个共同点,只允许有一方满意,都涉及到了权利斗争。
什么是权利斗争呢,就是本来要解决的是问题本身,结果上升到了观点和立场这些带有人格色彩的高度上。于是双方之争变成了维护自身权益,互相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种行为,反而置原本事情与不顾。
举例:孩子让你给他倒杯水,你不同意。
本来只要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即可,但由于孩子的反击,最后变成了孩子不懂礼貌的道德问题,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反而不再说倒水的事儿了。这是最常见的权利之争,父母为了维护大人的尊严。
3、第一法为何无效。
①、因为孩子没有参与计划制定,该计划没有顾忌孩子立场,孩子缺少执行的动力。
②、由于被强迫执行,不公平,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③、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和行为负责的机会。孩子将会变得不自律、不体谅人。
4、第二法为何无效。
①、一直生长在“孩子总是胜利,父母总是失败”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他说了算的习惯,怎么可能接受他不愿意的指令呢。通俗讲,就是已经惯坏了。
②、由于被强迫执行,父母备受折磨,对孩子产生怨恨。
③、遗憾的是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这种怨恨后,会解读成父母不爱他。因此,这类孩子缺少安全感。
5、第一法和第二法对孩子的影响。
①、第一法下的孩子,叛逆、敌对、依赖性强、具有攻击性,恭顺、顺从、退缩等。
②、第二法下的孩子,骄横无礼、冲动任性、绝对自我、自私自利,和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不适应学校和老师、容易怨恨社会。
③、第一法和第二法混合使用的父母,孩子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④、几乎所有的父母,不是用第一法,就是用第二法,或者在两者间摇摆,不知道还有其它方法。
【归纳思考】
学会“第三法”,亲子关系没有输家。
思考: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属于哪一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