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芸芸众生的飘零与慌乱、迷惘与忧伤滚滚向前。我们每个人可能被记录,也可能被遗忘。如果有一本书能记录下作为渺小个体的普通中国人的生存轨迹和情感悲欢,那么这本书便值得一读。
《故国身影沉默》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为一本特稿(特稿是一种新闻故事,又是带故事的新闻,它与一般的通讯相比较,篇幅更长、最接近文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复杂,同时有大量的细节和情感穿插在其中。)集,林天宏在保证材料的准确与深刻的基础上,也在文字和结构上追求美学。作为一个优秀老练的记者,他的特稿作品选题一流,笔力沉稳,功底扎实。这并不是一本充满技巧的书,更没有太多惊艳华美的句子,但书里的故事依然打动人心。
这是一本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它讲述了北京“7•21”大雨中被洪水冲走的60岁农民飘零的一生;它刻画了汶川地震中翻山越岭,背儿子回家、修路的父亲孤独的努力;它写出了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师的寂寞孤独;它讲述了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美军少校与中国老兵的命运无常……
其中,那篇林天宏在512地震采访中碰到的故事《回家》更是获得了腾讯网年度华语传媒盛典提名和南方周末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在这篇特稿中,他的表达是克制的。‘“我要带儿子回家,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这个原本貌不惊人的男子身上,突然散发出一种平静的力量,“我只想,我每走一步,他就离家近一步。” 可那时走过映秀镇山路的人都知道,沿途的山上会不时滚下碎石,余震不断,路滑,脚边就是湍急的江水,正常人走路都很艰难,而程林祥的背上,还背着近一百斤重的儿子。”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出藏在林天宏职业精神下的怜悯之心。
和林天宏的发展轨迹与写作题材类似的还有李海鹏,在他的特稿集《大地孤独闪光》中也有一篇描写汶川地震的文章《灾后北川残酷一面》。他在文中写道:“这是12点半,空气中是闪亮的雾气。空军开始空投物资。18只降落伞打开了,看上去非常高。顺着微风,4只降到了旁边的山坡上,剩下的都飘到了山外。这时,那两个男人开始在山坡上挖坑,他们的孩子的尸首就放在一边。一个男人挖了一半放弃了,他把尸首运到高处,重新开始挖掘。另一男子仍旧在原地挖着,那是一个斜坡,他又好像也不太会挖,每挖一铲,斜坡上的土都会垮下来一些。走过去跟他说话,他沉默不语。这个男人不停地挖着,但总也挖不好。”
在《大地孤独闪光》的腰封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为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今日中国留下了无双的写照”。而这句话,在《故国身影沉默》中同样适用。李海鹏和林天宏都属于最优秀记者之列,而这“最优秀”所指的不是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文风。而是,他们的文字中,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坚守。”
“在做新闻的年代,我见过很多让人难过的事,也懂得了这个国家的辽阔和复杂,那感受恰如每次出差坐在飞机舷窗边俯瞰大地时看到它在孤独闪光。山河是孤独的,国家是不会说话的,人民也喑哑无声。”这是《大地孤独闪光》名字的由来。
实际上,中国的故事永远都不只有一面。因为有他们发声,我们注意到了国家荣光阴影下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才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