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首唱和诗的背后揭示出柳亚子的真实人生

一首唱和诗的背后揭示出柳亚子的真实人生

作者: 砥厉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23:23 被阅读0次

    十一长假,又值国庆70周年大典,观看阅兵、庆典晚会之余,又看了电视剧《东方》,《东方》是一部重点革命题材剧,真实地记录共和国诞生之初国际国内的历史风云。柳亚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而正是建国之初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和风云变幻才真实地还原出柳亚子的本来面目。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看到毛主席和柳亚子同游颐和园的场景。毛主席也是在这里吟出来那首著名的诗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也揭开了毛主席和柳亚子这段富有诗意但却极为现实的交往。我们先看一下这两首唱和诗的原典:

    3月28日夜,柳亚子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并派秘书田家英送给了柳亚子。全诗如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说到柳亚子,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早在民国时期,就是活跃于政界和文坛的大名人。但是民国时期的名人,很多人在1949年之后都销声匿迹了,但是柳亚子的知名度在建国之后却是更高了,这主要归功于他和毛泽东的诗词唱和。

    在毛主席漫长而忙碌的一生中,与他有过诗词唱和的诗人,就只有郭沫若、柳亚子和周士钊三人。而毛主席的《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使得所有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有个柳亚子。让柳亚子名声大噪的,还有另一首毛主席的唱和诗,就是上面所录的《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尤其是在文革期间,毛泽东诗词成了家喻户晓的革命圣经,柳亚子也就变得人尽皆知了。

    知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名句出自毛泽东之手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这句诗是为劝诫柳亚子的“牢骚”而做的。既然柳亚子先生这个“牢骚”都被毛泽东称为“太盛”,想必一定有非常的力度。

    如今知道柳亚子的可能会有很多,但是知道这“牢骚”内容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而这少数的知情人提到时大多又是闪烁其词,让人更觉得柳亚子的“牢骚”带有一层神秘色彩。

    1949年3月18日,柳亚子从香港辗转到达北京(当时称北平),参加协商召开新政协。但是柳亚子在北京并没有得到他自己所认为的重视和安排,仅仅过了十天,他就安奈不住自己的冲动和抱怨,于3月28日写了上面那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来表达他的怨望之情。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赞颂毛泽东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第二句便是牢骚的开始。“说项”语出唐代杨敬之《憎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於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 项斯 。"就是替人说好话,称颂别人的意思。这里应该是指柳亚子长期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意思。

    ”依刘“则是指投靠他人。典出三国时期王粲依附刘表却又得不到礼遇重用的故事。“说项依刘我大难”,意思就是说:我长期支持共产党,如今却像王粲一样备受冷落,实在受不了。

    第三句”夺席谈经非五鹿“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 “夺席”指夺取他人的席位。《后汉书·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光武)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第二个典故”五鹿“为复姓,这里指西汉的五鹿充宗。《汉书·朱云传》说:五鹿充宗深得汉元帝的宠信,占据着谈经的席位。元帝令五鹿充宗与其他人辩论,但其他人慑于元帝对充宗的宠信而“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后来充宗终于败在朱云口下。

    柳亚子将这两个典故同用,意在说明自己是像戴凭一样有真才实学而非像五鹿充宗那样不堪一击。

    第四句用的是冯驩慨叹“食无鱼”、“出无车”的熟典,出自《史记·孟尝君传》。

    第五句“头颅早悔平生贱”,是“早悔平生头颅贱”的倒装句,意思是说:我后悔平生为了你这个朋友、为了共产党人的事业而不计生死、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牢骚”就发得咄咄逼人,说实话,这句讲得有点不知轻重了。

    其实柳亚子也知道这一句说的有些严重了,自己的底牌全部亮出来了,只能退不能再进了,于是有了第六句的语意转折。

    “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宁忘一寸肝胆丹”的倒装句,意思是说:我对你这个朋友、对共产党,仍是一片赤胆忠心。

    第六句的转折有些突兀,但其实这正可以看出柳亚子写此诗时的真实心态。柳亚子此时心中有着巨大的失落感,有着严重的不平衡。他给毛泽东写此诗,要表达这种委屈和不平,目的是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同情,从而做出对他有利的干预和安排。

    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就得把话说得狠些;单单只是说些狠话,恐怕毛泽东误解他已经变心,从而误解自己的期待和目的,因此还要表示“此心未改”。这样,就有了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的第五句的“悔”和第六句的“虽九死其犹未悔”。

    最后两句是说:什么时候共产党的军队占领了我的家乡,我就要回到那里,像严子陵那样隐居了。分湖,是柳亚子家乡吴江县的一座湖。这里用了严子陵隐居富春江的典故。为怕毛泽东不懂,柳亚子在诗后特意做了说明。

    这等于是最后的摊牌,让毛泽东做出选择:要么满足我的愿望,要么让我撂挑子走人。

    当时,毛泽东正忙着建立新政府,是很需要柳亚子这样的著名“民主人士”合作的。柳亚子如果此时真的拂袖而去,那负面的政治影响是很大的。

    这种局面显然不是毛泽东等领导人所愿意看到的,但又不能满足柳亚子那些不切实际的实质性要求。

    既稳住柳亚子,让他继续为新政权的建立和稳固发挥作用,又不让柳亚子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对于毛主席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柳亚子诗的最后两句,有着明显的撒娇意味。正因为是在撒娇,所以“分湖便是子陵滩”云云,不过是说说而已。

    毛泽东当然能够洞察这种撒娇之意,他也清楚地知道并不需要实质性地满足柳亚子的要求,就能稳住他。

    毛泽东3月25日到达北平,柳亚子28日便写了这首诗。那时的毛泽东为筹建新中国十分忙碌,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所以他并没有马上理会柳亚子的牢骚。

    4月25日,柳亚子从六国饭店搬到了颐和园内的益寿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心情也大为改观。

    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算是回复,也可以看作是劝诫。相比柳亚子的用典艰深的诗句,毛的七律好懂得多。

    第一、第二句是回忆毛柳过去交往的旧事,1926年,两人相识于广州,加之柳亚子在1941年《寄毛润之延安》一诗中有”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的诗句,故毛诗有“品茶”语。第二句说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在重庆(旧称渝州)向毛泽东索诗的事情。后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雪》寄柳亚子。这两句以忆旧的方式表明自己没有忘记老朋友、老交情。

    第三、四句,说的是当时的事情,毛泽东1918年,初次到北京,如今再次回来,已经时隔31年。“读华章”是指读柳亚子的“牢骚”诗。

    第五、六句,语义浅近,朗朗上口,温言规劝之意溢于言表。

    毛诗中第七句中的“昆明池”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它正好位于柳亚子暂居的万寿堂对面。富春江是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因柳亚子诗中有学严子陵归隐之意,故毛泽东说昆明湖“观鱼胜过富春江”,表达挽留柳亚子在京的意图。

    柳亚子通过他牢骚满腹的诗句向毛泽东只是说了一些气话,从诗中看不出他的直接要求。但据知情者回忆,柳亚子不仅仅给毛泽东写了这首诗,还提出了具体的要。今天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柳亚子当初向毛泽东提出了到江南某地方任职的要求。这个“某地”就是柳亚子的故乡江苏。

    以柳亚子惯常的狂傲和自负,这项职务的要求绝不会很低,估计会是当地的主要领导。很显然,当时柳亚子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在诗中愤然相逼,而毛泽东却温言相劝。毛诗最后两句说昆明湖比富春江好,就是意在劝柳亚子打消归隐分湖念头,挽留其留在北京。

    其实,柳亚子归隐之语本就是一时的气话,或者作为要挟的策略,心里并没有真正想要离开,于是欣然从命,也算是就坡下驴。

    但柳亚子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似乎又有抓住毛诗的最后两句不放的意思。柳亚子《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的最后两句”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有要求常住颐和园的意思。颐和园只是暂住之地,只是十分明确的,柳亚子却有以长居此地的意思,并作为取消归隐的条件。但是这两句诗还不是特别明确。他在《叠韵寄呈毛主席一首》的最后两句却把这个意思表达的非常清楚:”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这两句诗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颐和园从此属于我,我就不想归隐吴江了。”如果柳亚子真有此意,那就不是借坡下驴,而是俗话讲的顺杆儿爬了。

    以“英雄”自命的柳亚子,其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狂”字。读柳亚子的诗文,最大的感受就是狂气冲天。以这样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张口向毛主席索要封疆大吏和颐和园原本也不是什么奇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首唱和诗的背后揭示出柳亚子的真实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wy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