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读《菊与刀》(1):尝试去穿越一种偏见

读《菊与刀》(1):尝试去穿越一种偏见

作者: 阳明轩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16-06-23 23:46 被阅读273次

又过了三天才更新读书笔记,坦承有三点:

其一:有些陷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出不来了。我预感这是可能改变我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本书,在宇宙的浩瀚时空和历史的漫漫长河里,人都太渺小了,人要怎样活出自己的价值,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静下来,学会站在一个足够宏观的环境里面,集中一个点的状态去思考自己,如同佛家讲“出离心”,是的,我们很少用“出离心”去找寻“初心”,至少通读这本书,为自己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去思考;

其二:真的是太忙了,这个借口看起来很好。但是在忙的过程中,挤出时间看书,我认为还是可以的,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和自己“较真”的事情摆在这里,你会发现你的时光是怎么溜走的。读书笔记就像一个监督者,你不读书,你便没有办法写出笔记,有这个事情提醒你,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其实是有多么碎片化,所以,这样的调整必然需要过程。忙碌,不是理由,因忙碌而茫然,才是坚持一个好习惯必须面对和突破的;

其三:不知道选择哪一本书了。写了这么多篇读书笔记,有那么四五次被编辑推荐至首页,从零开始有了一些人关注和喜欢,就开始觉得自己有些被“绑架”了。不自然的会去想,下次读一本什么样的书,写出来会更让人“刮目相看”呢?于是列了一堆的专业书籍,相对来说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吧,后来又想自己当时开这个自媒体,不就是督促自己多看书吗?为自己而读书,不是为别人而读书,这点一定要把持住。尽管这会很孤独,但我坚信,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真正对得起自己的读书笔记,一定也能够给到读的人以更大的触动,这不是取悦,这是最大的诚意。《大学》里说到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我不能欺骗我自己。

这么一来,三天过去了。

今天,我决定拿起这本《菊与刀》。

15年春节从日本北海道回来之后,回来冲动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这本书,然后放在书架里。

我想研究日本,是因为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对这个国家的复杂态度,概括起来,就是深深的偏见。这种偏见体现在盲目的仇恨和盲目的崇拜。

昨天和今天晚上翻阅了两章,对本书的内容,坦率的说,还还没有多少感觉。作者花了一个章节来阐明看这本书的目的,然后就是描述了战争中的日本人的基本状态。

读这本书必须了解一个背景:这是作者在1944年受美国军方所托,以研究敌国的民族特性和战争中的行为作为出发点。首先,作为一个美国学者,作者未曾亲历日本,身处其境寻访研究,主要依靠在美国的日裔访谈,当然,作者有一套自己的系统的研究办法论。其次,70多年过去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不算久远,但过去的这几十年却足以称得上时代的巨变。

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作者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作者在书中坦承一旦开始研究日本人,他们最初用的那些奇特词句和概念,就变得具有深刻含义,并充满历史的感情。以西方人的道德、罪恶标准去理解日本,其间差距如同大海一般宽阔。他们的体系是独特的,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儒教,而是日本——其中有长处,也有短处。

普遍的看法是天皇被日本人视作上帝。本尼迪克特准确指出,日本人不认为人与神之间有巨大的鸿沟;所有物品都有神圣的光环:石头、山丘、河流以及死后的人。作为等级制的最高点,天皇是国家宗教观的代表。

美国把战争归之于轴心国的侵略。日本、意大利、德意志三国的征服行为非法地破坏了国际和平。轴心国所占领的地方,不论是“满洲国”、埃塞俄比亚还是波兰,都证明他们推行的是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方针。

日本对战争起因则另有看法。它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日本是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的唯一代表,也最了解“各就各位”的必要性。

当然,本尼迪克特认为这也是受环境影响的。倘若日本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和平的,那么日本会坚持和平主义,而一旦各大国又开始备战,日本则将重新回到军国主义的老路上。

作者尤其惊讶于日本人对精神的推崇。

日本人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的。日本的广播电台叫嚣:“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因为很明显没有千年不灭的物质”。这种对精神的信赖被原封不动地应用于战争的各种行动。

甚至在战役获胜之时,日本的文官政客、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胜利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精神”的信仰压倒了美国人“物质”的信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陆相、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一本《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日本的“真正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好吧,越来越发觉,读书笔记写得像日记,不过是不是更有生活的场景感?这本书计划7天读完,尝试去穿越一种民族偏见,从《菊与刀》开始。

相关文章

  • 读《菊与刀》(1):尝试去穿越一种偏见

    又过了三天才更新读书笔记,坦承有三点: 其一:有些陷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出不来了。我预感这是可能改变我世界观和人...

  • 读《菊与刀》

    今天是第一次接触简书,正好看完了最近一直在看的露丝.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就想写写看。露丝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

  • 读 菊与刀

    之前被多次推荐这本,诸多原因(实则自己的拖延症hah)搁在书架上一直未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菊与刀》这本书来了解日...

  • 读《菊与刀》

    日本,全称日本国,国名意为“日出之国”。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及其它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

  • 日本的格局(上)|读《菊与刀》

    日本的格局(上)|读《菊与刀》 文:recycler (文中引用的粗体字为原文) 1/87 9316字 http:...

  • 初读菊与刀

    初读菊与刀 三月二十九日开始的看这本书 ,因着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推荐, 说是这本书着实有些趣味 ,不...

  • 读《菊与刀》 (一)

    早几天的新闻就说了,本世纪最强的台风要来了。想想今年才2018年,所谓的本世纪,实在有些好笑。因为身处离报...

  • 读《菊与刀》有感

    对于日本的看法,我不是跟随主流的那种一味仇视,也不是对于日本文化一位谄媚。身为遭受过日本屠杀的南京人,我即是仇恨日...

  • 读《菊与刀》(二)

    清晨,阳光透过打开的玻璃窗,带着外面的微风,在小小的房间里游荡。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享受过这么平静且惬意...

  • 读《菊与刀》有感

    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该书被命名为"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菊与刀》(1):尝试去穿越一种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xo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