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朋友小雨今早带着愧疚和自责的情绪出差了。原因是昨天晚上8点钟,三年级的女儿看到同学有个玩具,特别喜欢,决定去超市买一个。超市离家的距离开车也需要半个小时。
她感冒没好,早上点5点起床又要出差,她内心不想去超市。但是如果不满足女儿买玩具,她内在会无比的焦虑,担心孩子发脾气,担心孩子晚上不睡觉。一路上和孩子埋怨,你看看我现在的样子,天天就是被你折腾的,你怎么这样欺负妈妈。孩子听妈妈这样说,到超市门口决定不买玩具了,这下更激怒了她,把孩子拉扯到超市,让孩子挑不到玩具别回家。
孩子去超市看了,没有同学的玩具,最终也没买。女儿没有买到想要的玩具,也被妈妈一路上埋怨,孩子也有情绪不搭理妈妈,小雨终于忍耐到了极限,对孩子爆发了:你使劲欺负我,我都这么努力当妈了,你还想让我怎样?母女俩又开始了一系列情绪对抗,事后,朋友又特别懊悔自责,认为自己对不起孩子,很差劲,不是合格妈妈。
看到朋友和女儿的情绪对抗,我想到以前的案例。安妮以前也不能够拒绝孩子,经常因为孩子提出需求,她不满足会焦虑自责,满足自己又很委屈,娘俩经常出现情绪对抗。之前她确实认为是孩子问题,认为孩子贪欲很强,不满足总是会无理取闹。
后来,我和她探讨,我们分开两方面去看,我们先分析妈妈为何不能够拒绝?总是害怕自己不是好妈妈?
安妮给我讲述了童年的成长经历。
安妮上边有个姐姐,下边有个弟弟,父母生她的时候,渴望是个男孩,结果她是女孩。父母还找了人家送出去,最终被姥姥拦下了,虽然留下了,但是父母的眼神里边总是有嫌弃的眼光。
她一直穿着姐姐的旧衣服,她不敢提出任何需求。父母每天回来,她对父母笑一下,她感觉父母会开心一点。当她哭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你再哭,我还要把你送出去,你本来就是多余的,她到现在都害怕多余两个字。
当她4岁的时候,妈妈生了弟弟,她会帮助妈妈带弟弟。妈妈说,安妮留下还是有用的,她感受到父母还是喜欢她的。她会做越来越多的行为来讨好父母,帮着看弟弟,帮着干家务,她发现,只要不惹妈妈生气,取悦妈妈,妈妈就会喜欢她,不会抛弃她。不知不觉中,她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有一次弟弟打了她,她非常委屈,她再也不想带弟弟了,把自己的委屈告诉了妈妈。
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关注和疼爱。结果妈妈却说:弟弟那么小,又打不疼你,打一下,又打不坏。每次发生冲突,妈妈总是说: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弟弟小,应该让着弟弟。
安妮内在的委屈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更不可能发展出强势的自我。从此之后,她就再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委屈了。她还回到听话的状态,讨好的状态,父母安排的事情,她从来不感拒绝,总是害怕自己惹父母不高兴。
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长大,上学之后,发现听老师的话,老师也很喜欢。发现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只要不拒绝,多付出,不和同学发生冲突,也能够赢得同学的喜爱。
讨好型这部分性格能够获得这么多赞赏,愈发让她明白,不管自己内在有多少委屈,也要做个友好的人。
工作之后人际关系也挺好,因为她总能想到别人的需求,她也很少拒绝别人的需求。
所以她这样定义自己,在同学当中,还是同事当中,没有一个人敢说我安妮人不好。
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特别劳累,同事想让她陪逛街,她完全可以拒绝。但是她说,人家都邀请了,拒绝多不好呢,拖着疲惫的身体,陪同事逛了一天商场。第二天感冒了,结果同事问也没问。
当时内在很委屈:我对你掏心掏肺,你怎么这样对我?
很多人不敢拒绝别人,讨好别人,让自己过的劳累委屈,确实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
还有更深层的需求:那就是对于安全感,对别人的爱,对别人的看法有强烈的渴望,通过付出,渴望别人能够关注她,看见她的需要,能够理解她,帮助她。
内在可能会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必须做的很好,别人才会对我好,我必须成为别人所期望的那样,他们才会爱我。
当成为妈妈的时候,孩子提出需求,妈妈很难做到拒绝就是内在的付出模式,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不是好妈妈。
通过满足孩子,让孩子认可我是一个好妈妈,尤其有句潜台词:我这样对你好,希望你能感觉到,你也要这样对我好。
当孩子并不符合妈妈的期望时,妈妈情绪就会被激怒:我都对你这样了,你还要我怎样呢?一个委屈的妈妈就会出现面前。
很多孩子并不理解妈妈情绪为何这么善变,你要满足我,就痛快满足,不满足干脆拒绝就可以。所以,妈妈如此委屈了,孩子不但不会理解,也不会心疼,甚至也和妈妈情绪对抗。
冲突之后,妈妈又会自责,总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又会在很多方面取悦孩子,妈妈又变成一个付出者角色,又要求孩子体谅理解,这样的模式不断循环。
那怎么办呢?我们不要做讨好型妈妈,而是做成长型妈妈。
1、当我们不想满足的时候,我们要温和坚定去拒绝孩子。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父母情绪平和,温柔坚定的拒绝,孩子知道不能够满足,心理虽然很难过,但是也能够坦然接受。只是很多父母会责怪孩子不好,会和孩子发脾气,孩子才会出现情绪对抗。
2、不要用付出感,去绑定孩子的幸福。
没有完美的妈妈,只要我们尽力就好,如果父母内在不愿意,带着委屈的去付出,那么你就会向孩子索要那份委屈,绑架孩子的幸福。
3、必须尊重你内在的需求,这才可能改变讨好的特征。
对于讨好者来说,对别人说出需求是非常困难的,对孩子说出需求也是困难的。害怕孩子难过,通过我对你好,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需求,这种暗示孩子往往不买账。
所以直接表达你内在的需求,妈妈把自己的需求照顾好了,才能更好的陪伴你。孩子才能够明白妈妈也有需求,孩子才可能理解妈妈,从而产生同理心。
4、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通过哭闹,父母刚开始不同意,后来看到孩子有情绪了,然后去满足。那么孩子就会把这种方式带到以后的生活中,在亲密关系中,也通过不开心的方式,寻求关注,寻求满足,寻求安全感,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谓育儿先育自己,其实就是在觉察我们内在的相处模式,我们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另外不要做完美妈妈,做成长型妈妈,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