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
第三夜:南岛温泉
今天是从中午开始的。
厦门 温泉和禅寺据说日光岩海景绝佳,甚至能望到远处的大小金门。我费尽力气爬了上去,只是吹了更强的海风,与岛上的其他高地并无什么不同。我可以满意的离开鼓浪屿了。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对于疲惫的旅客,温泉是最好的放松。厦门的日月谷温泉不在本岛之上,而是在连向大陆的沧海区。跨海过去,桥下是厦门港的码头。厦门是个良港,大量的货物从这里交通海外。今年对于航运业来说不是一个好年份,刚刚开年一周的时候,全球就出现了近10起重大事故,沉了不少货轮。希望经停厦门港的船都能有好的运气。
厦门 温泉和禅寺泡温泉,和老朋友一起,陪家人一起,是最好的。交往不久的情侣不适合去泡温泉,两人都羞涩,不高的水温就能让他们红了脸。独行的旅客也不太适合泡温泉,没人聊天作伴,外面如蒸笼馒头,里面似玉壶冰心。我小时候,爸妈工龄不久,单位分的房子小。所以常常和老爹去院里的公共浴池洗澡。据说,第一次去的时候,害怕极了。一进男澡堂,就冲着所有人大喊,“猴子,猴子,他们都是猴子!”哈哈,人脱了衣服本就和猴子没有多大区别。
厦门 温泉和禅寺一个人在家里泡澡的时候,总喜欢弄很多泡泡把自己埋起来。这会把卫生间弄得乱起八糟,因此每次都会被我妈教训,却还是乐此不疲。泡泡最好看了,不同的稀释程度能有不同的形态,可以在斗室之内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泡泡一样,虽然好看但也脆弱。一言不合,像根针,啪,扎破了;日久生厌,肥皂水会渐渐老掉,默默没了。泡泡,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脆弱但毕竟好看。
我想起上个学期自己随手写的一首小小偈子:
贪婪情幻生瞋恚,痴迷外道法心微。
身如聚沫难长久,散进六道苦轮回。
下个晚上,我打算去寺庙宿一夜。
第四日 南禅晚课
我从小接受的是科学唯物的教育,读的是科技大学,没有宗教信仰。但对于佛教,了解得比其他宗教更多一点。
中国历史悠久,又是佛教大国,每个城市基本都有积淀深厚的千年古刹,因此参观寺院的机会很多。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是第一次。
我参加了一次僧人的晚课。地点在闽南佛学院的禅堂。
佛法的轴心,在“戒定慧”三个字。在我这个“凡夫俗子”看来,这三个字大致对应 节制、平和、有思想。禅堂就是寺庙里修炼“定”的地方。
禅堂平日的晚课香下午两点钟起香,对僧俗都开放。不过除开我,参加的俗家只有三名女居士,其余都是僧人。从和我大约同龄的学僧到约莫八十的老和尚,都有。
首先是“起香”。起香的仪式,旁观者来看,一定是怪异至极的。班首点燃香之后,僧俗陆续进入禅堂,然后就开始绕着禅堂中心的佛像,“跑圈”。但如果是一个参与者,感受就另当别论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种种仪轨氛围,实际上服务于调整身体的状态节奏和向参与者施加心理暗示这两个目的。禅堂是圆形的,每个方向交错的挂有两行字——“念佛是谁” 和 “照顾话头” 。 “念佛是谁”是禅修的问题,“照顾话头”是禅修的方法。当小步绕圈快走,渐渐达到匀速的时候,就意识不到自己在转动了。仿佛走进了一条隧道一样,左右两边的墙上映着如上的两行字。“照顾话头”需要稍加解释。一句话说出来以后,就是话尾了。佛教说“向一念未生前看”,也是同样的意思。我粗浅的觉得大致像数轴上线段的左端点。从实变函数角度来说,一个点是零测度的,要把握它是困难的,似乎又蕴含着动态平衡的意味在里头。“跑香”大概就是佛教徒修行变化运动中取得稳定平衡的一种方式,教导人保持专注。
“嗒”的一声木鱼响,所有人要停下来。我环顾周围的僧人,他们大多立即就站定了,就像不曾运动过一样。这叫做“止静”。一位最年长的僧人走到禅堂的门口,把大门关了起来。接着,极安静地,每个人都坐到了禅床上,铺好座位,开始打坐。之前“跑圈”大概跑了三十分钟,身体多少有些疲倦,还有一点眩晕。闭上眼睛之后,很快就进入了一种将睡未睡的状态。这种状态每个大学生都不会陌生。就是在麦当劳熬夜补作业到深夜时的状态。脑海里似乎有念头,却又抓不住,似乎飞速的在想些什么,但又什么都没想出来。这个应该就是“入定”的感受。但就像我们上课打瞌睡一样,头点着点者似乎突然又清醒过来。这就出了“定”了。高僧能够控制和驾驭这种身理状态。这其实很有好处。大家都有困极小睡一会儿,感觉比睡了一个长觉还要清醒的经历。“打坐”,在我看来,是教导人如何休息。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三声木鱼响,“开静”了。禅堂里的功课告一段落。
离了禅堂,我感觉肚子有些饿。出了山门,来到思明南路上,在顶澳仔吃了一碗炸鸡盖饭。之后又去了鹭江道,喝咖啡,看海景,居然还遇见了海市蜃楼。晚上在中山路步行街买东西。
咳,我毕竟是个凡夫俗子,饮食男女,割舍不了。
入夜,下了大雾,客宿于南普陀寺上客堂。窗外静悄悄。
厦门 温泉和禅寺(有悲无智 是曰凡夫 悲智具足 乃名菩萨——弘一法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