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此复杂,探索爱的过程就像是走迷宫,在迷宫里面,在所难免要迷路,走向偏离终点的道路,为了走向正确的通往爱的道路,有必要擦亮眼睛,知道哪些路是用来迷惑人的。
(一)A爱的误解-陷入情网
“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的歌单里播放的歌曲唱到:十七岁的少女满怀期待想得到一份爱。想到我的青春时代,同样怀着一颗悸动的心,期待得到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爱情存在于我读过的小说、看过的电影里。
第一次恋爱时,仿佛整个世界只有我和他,整个世界从我变成我们。微风吹来、夕阳落下,处处都变得如此浪漫,这些浪漫无一不因为爱情。我们沉醉在爱情里无法自拔,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靠在一边,所有的烦恼泡泡都可以被这份爱情点破。
坠入情网如此美好,凭什么说它不是爱呢。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坠入情网是什么样子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婴儿在出生最初七个月时,无法区分自身跟外部世界,他们认为自身跟世界融为一体,自身的需要会被世界所熟知,自己的愿望会被世界所回应。随着认知与经验的增加,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身跟世界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愿望就是他们的愿望,世界不会回应他们的愿望,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努力得到。“自我界限”开始产生。随着年龄不断增成长,人对自我界限的认知会不断加深。小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世界如此简单,生活没有烦恼,长大后,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需要独自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里面,会给人带来孤寂,于是我们本能地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而坠入情网,是实现这种“逃亡”的方式之一。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塌,使我们的一部分“自我”与他人的一部分“自我”合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这感觉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一样,我们又重新感受到了那种自己的愿望就是世界的愿望的感觉。我们可以在这种崩塌的自我边界里找到避难所,我们在这个避难所里感到放松与安全。这种感觉非常美妙,但它终究是一场幻觉,它来的快去得也快,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最终的归宿是现实世界,当坠入情网中的两个人从避难所走向现实世界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现实力量的强大,现实就像一个挑拨离间的恶魔,它挑拨原本“美好”的关系。
任何一段恋爱,都是从最开始的热烈慢慢转换为平淡。恋爱刚刚开始时,我们都活在各自的幻想里,我们带着可以使人变完美的眼镜来看待对方;我们为了逃脱自己的孤寂与对方结合,对方是我们的一个工具,逃脱的工具,我们借由自己的想象给自己上演了一出美好爱情故事,对方配合我们出演。可是幻想终究会破灭,我们都活在现实里。
坠入情网,不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作者认为它还跟人的“里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作者在书中这样解释道: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或者说,坠入情网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
既然坠入情网是种幻觉,为什么却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使人们神魂颠倒呢,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跟真正的爱极为相似。
坠入情网跟真正的爱都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系。坠入情网是自我界限的崩塌,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我们爱的不是一个人,是自我界限崩塌所带来的一种感觉。而真正的爱,却可以使自我界限开始延伸。根据作者对爱所下的定义,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当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时,我们关心的是对方的成长与完善,而这个过程,心理学家称之为“精神贯注”。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
坠入情网虽然不是爱,借由坠入情网的美好感觉,我们提前感受到爱的美好感觉,由此促使我们遵循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进入真正的爱。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恋爱本身不是爱,坠入情网不是爱,但它却是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