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第十八天

共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第十八天

作者: 顺其自然蕾 | 来源:发表于2022-02-07 21:02 被阅读0次

共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第十八天


今天共读了第三辑中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通过不同的事例,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故意留下一个“饱经风霜”的词语。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刻画“饱经风霜”的模样。可谓是个亮点。既化抽象与形象,又考查了课文的是否读懂,还练习了人物描写。可谓是新颖,又激趣。真的是一种教育机智。使写的训练既不游离于课文之外,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

第二个事例,续写《马背上的小红军》。不仅仅是情节的延续,还是主题的升华。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写出了内心的感动。很是精采。

第三个事例。训练的是补写。但凡是课文未尽之意,略写之处,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模仿并补写。如《黄山奇石》。出示图片,让学生仿写“仙头石”、“猴子观海”等。有范例,有图片,使学生有素材,有处仿。

和练字一样,描,摹,仿。不愧是一个不错的训练。

由造句到造段。一些关联词,结合课文,变选句为造段,既激起了学生兴趣,又进得了写作的训练。模仿,运用了知识的迁移,也是写的训练的好方法。比造句容量大,又练出了趣味,练出了不同的点。真可谓是读写结合。在训练时,读写的结合点要选好。要巧与新。

在《再见了,亲人》一课,设置了话别的写作。可谓是自出心裁。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中。

所以写,要和读结合。课要朴实,课堂读写。当堂训练,大量读写。古人的熟读,精思,多览,多作,值得学习。

于老师,讲的虽是小学语文写的训练。但教法相通。他的教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总得说来,向课文,学写作。激情设趣新巧多。挤写于读,读写结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第十八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hv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