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51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09-23 14:33 被阅读0次

2023-9-24 五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语音整理
今天是一个有雨的周末,有点空闲,留点时间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11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一章和前面一章一样,都是批评鲁国国君僭越礼制,使用天子的帝祭之礼。但是,孔子老夫子呢,在这一章里面给我们一个很强的画面感,像个老顽童一样,既一本正经,又饱含调侃的语气。
“或问”,就是有人问,我们通过前面对论语的学习,会发现孔子与学生的问答,一般都会明确指出来这是谁问的,子贡啊,颜回啊,子张啊,都明确的说是谁问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或问”,就是有人问,某人问。是谁问的,孔子没有说,是不想说,也许是不屑说,大概就是一个贵族吧,对这个祭礼不怎么懂,过来问。
那孔子怎么回答的呢?“不知也”,很抱歉,你问的这事儿我不懂。孔子真的不懂吗?我们在前面一章说的很清楚,“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你们搞的这种祭礼呀,灌礼结束以后,后面的内容我根本就不想看。从这句话来说,孔子应该懂,而且很懂,非常懂。
那为啥孔子在这一章里又说“不知也”我不懂呢?这和孔子的一贯要求是不一样的,孔子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为啥他知道在这里还要说不知道呢?而且还恐怕别人知道,自己真的是不知道,所以又补了一句“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是诸斯乎!”
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懂得了禘礼的这种做法,那么让他来执掌天下,就非常简单了。简单到啥程度呢?“其如是诸斯乎!”就好像把一个人的手掌拿出来一样,说话的同时把自己的手掌也举起来了让大家看,治理天下就这么容易。但是有人偏偏不懂,他还做不到。
由此可见,这个“不知也”是孔子的反语,或者说是气话。后面的这种行为与动作,就暗含了后来的一个成语,了如指掌。
我们知道这个礼制,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调节关系。调节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主要是调节君子与小人的关系,还有君子内部的君臣父子关系。
在这些众多复杂的关系里边,最难调解、最难把握的就是统治者内部的,也就是君子内部的君臣父子关系。之所以说它最难调节,是因为每一个贵族内心都有一种冲动,这个冲动呢,就是僭越礼制,去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儿,从中获得一种超强的满足感。所以,在春秋时期,那么无论是诸侯还是卿大夫,每个人在内心之中都有一种僭越的冲动。
明明是诸侯,非要做天子的事情,明明是卿大夫,非要去做诸侯的事情,从而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当然,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周以来的礼崩乐坏。
第10章和第11章讲的这个禘礼,表面上是涉及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但是什么人用什么礼,这实际上又牵涉到贵族内部的君臣父子关系。如果贵族内部君臣父子都能够遵循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贵族之间的关系就捋顺了,天下呢,也就安宁了。所以,孔子说,如果我们知道了周礼,并且了解他去认真对待,那么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
好,我们下面再来巩固一下这个非常有画面感的情景。就是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礼的礼制,孔子说,我不知道这事儿,如果有人知道这个事儿,他对治理国家会像看我的手掌一样。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按〕我的理解

“之于天下也”,对于天下(的认识)。“其如示诸斯乎?”如同(我知道天下之理)会告诉你们吗?“指其掌”,(孔子)指指他的手掌。言下之意,道理我都懂,尽在我掌握中,我就是不说。

其实是有难言之隐,不方便说。说了要倒霉。事情很重要,但不是紧急的事,打个马虎眼先这样吧。

再说说禘礼为什么重要?提醒大家有共同的祖先,建立族群、国家的认同。这个很重要,但又有点虚。

估计不好说的原因还有,三言两语说不清。禘礼的具体形式可能不固定,是变化的。这个祭礼之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礼记同一本书里就有矛盾诋寤之处,与周礼也有矛盾诋寤之处。

张居正直解

示,与看视的视字同。斯字,解作此字。掌,是手掌。或人见鲁国尝行禘祭之礼,而不知当初制礼之意,故以禘之说问于孔子。孔子以禘乃国家之重典,先王所以振本追远之意,其妙固未易言。况又是王者之大祭,鲁国因循而僭用之,其失又所当讳。这意思有难以显言者,故只答他说:“不知也。盖以禘之为祭,礼仪重大,意义深远,知之甚不易也。若有能知其说的,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恪,识见自是广阔,精神自会运量,看得天下的道理,灿然都在目前,岂不如视诸斯之至易乎!”门人遂记说:“夫子所谓视诸斯者,乃自指其手掌而言,以其明白易见,就如看自家的手掌一般,初无难事也。”此可见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

孙中兴详解

本章承接上章仍旧是谈“禘”这种礼。

有人请教孔子禘礼。孔子回答说:“这我可不知道。全天下知道禘礼是怎么回事的人啊,就好像这样吧!”孔子就用手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读完上章,可能有人觉得还是不知道“禘”礼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有这种疑惑,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孔子当时的人就搞不清楚。所以有人就求教于当时堪称“人肉维基百科(或百度)”的孔子。

以博学多闻著称的孔子自己都说不知道,难道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有难言之隐?朱子就认为:“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我认为,如果孔子真不知道,前一章所引用的古书提到的“禘(或尝禘之)礼”不就是乱说一通吗?这些后人都说得出来,孔子怎么会不知道呢?这就是高深莫测的“不知道”的语义学。

孔安国以降的注释家都认为这是“为鲁君讳”,也就是对鲁君给予礼貌上的尊重,所以不能说鲁君失礼的事,所以用“不知道”来搪塞。孔子有过“为君上讳”的前例:《述而篇》记载孔子回答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时,虽然没说“不知道”,却同样秉持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做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回答”。后来被人反驳,孔子也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指其掌”是个有特定时空意义的“身体语言”,先秦两汉文献中也都有类似的“指诸掌”(《礼记·仲尼燕居》《孔子家语·论礼》)或“示诸掌”(《礼记·中庸》)的说法。包咸就说这表示“易了也”,朱子说“明且意也”,就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谁都知道,不必多说。

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有“易如反掌”,和此“指其掌”不同。现在美国人流传到世界的“击掌”也和此处的“指其掌”没有关联。

我们现在表达“不知道”的身体语言往往是“耸耸肩”再加上两手一摊,脸上再加上一副“我也没办法”的表情,大概对方就知道意思了。如果现在你还用“指其掌”,看看别人怎么反应?

孔子此处大概也具体实践了他教诲子路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2.17)吧!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论语详解 51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1)作者:缠中说禅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杨伯峻: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

  • 学习《论语》(51)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孔子说:“...

  • 51/180 论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解读】 孔子...

  • 2019-04-23:每日语文积累

    已收藏至文集:语文素养积累 出自《论语》的成语51~55 51.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

  • 《论语》日日谈 第51期

    《论语》日日谈 第51期 本章为《论语》:公冶长篇第25章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①,丘亦...

  • 读《论语》有感

    高中语文老师酷爱读《论语》,还曾多次赴北京听《论语》讲堂,即使在高三那样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抽出几节课来给我们讲《...

  • 缠论不缠50.1:面对冒犯,绝不能给第二次机会!否则,后果不堪设

    第1段: 51前都说股票了,51后再恢复正常,继续解〈论语〉还有诸如419、体液之类的东西。今天说点实际的问题,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5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mx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