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势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露征兆时容易谋划,问题脆弱时容易化解,事态微小时容易消散。要在事情没有产生前就预作筹谋,要在祸乱没有发生前就先加治理。合抱的大树,从细小嫩芽开始生长。九层的高台,从平地累土开始建造。千里的行程,从移动脚步开始完成。民众做事情,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如果在最后阶段仍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以无欲为欲,不珍爱稀有难得的财货;学习众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强行作为。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几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于老子《道德经》的这一章。
记得第一次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一直搞不太懂,为什么这部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著作到现在仍有那么多的拥趸?记得当时读到这一章时,我突然明白了——看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时,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许多智慧都是从先贤那里传承下来的,而且很多根本的东西,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打下的烙印极深。
人类的文明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经过古今中外的先贤们的探索总结,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生活中的智慧,其实先贤们都给我们总结得差不多了。很多东西万变不离其宗。当然这些智慧当中,有些从字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但都有成功的案例,原因就是任何一种思想和方法都有适用的前提,在有些环境下使用,在有些环境下可能并不适用,甚至恰恰相反。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聚会适合的场景。
当然,在这些思想的肩膀上,现在的人应该有更高的智慧才对。我相信这一点。
但人类又是健忘的。有的时候就像狗熊掰玉米一样,一边收获,一边丢弃。所以时不时的回归经典汲取营养是必要的。
我猜想,在悟道之前,老子肯定注意到了“合抱之树,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现象。当然,看到这一现象的人肯定不止老子一个,但老子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又结合其他现象,他发现,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世间万物的发展走势,这种力量看似柔弱、细微,但绵绵不绝,无穷无尽,无边无岸。万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他给这种力量起了一个名字“道”。
循道而行就要按照道的特性行事。道法自然,和乎道的做法都显得柔弱、细微但长久有效。不和道的做法都是暴力、张狂而且急功近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