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很在意别人感受的人。
我把这种在意,理解为对别人感受的敏感。
我的身上,似乎装置了一个情绪探测仪,一旦进入社交场景,便能敏感地识别他人种种纷繁复杂的情绪,即使对方没有用言语清楚地表达情绪,我也没有刻意地去学习心理学,或微表情学。
从小,我就特别害怕家里发生矛盾,特别害怕家人不高兴或吵架,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地做能够让他们高兴的事,比如我知道奶奶喜欢做家务的孩子,所以我没事就去扫地拖地抹桌子。果然,每次我做完这些,奶奶总会一脸欣慰地跟爸爸妈妈表扬我。
比如我知道妈妈希望我读书有出息,我就争取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做同学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又比如我知道室友不喜欢在睡觉时被吵醒,所以习惯早起的我会特意跑到宿舍外面的水槽上洗漱。
我似乎总在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涂抹明艳的色彩,在人与人之间晃荡,企图冲淡潜伏在人身上的可能随时爆发的戾气。
02
很多人都认为,过分在意别人,是因为渴望被爱,被肯定,被需要。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是因为要向他人索爱,才甘愿迁就他人,把带给别人美好的情绪当作天经地义的事。
直到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工作坊。
在工作坊上,老师让我们几个人分享对“过分在意别人”这种行为的看法。
学员A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过分在意别人,是因为这种需求太过强烈。”
学员B说:“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他认为我若不讨好人,就没有人会爱我。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渴望别人需要自己,所以常常忽略自己。”
学员C说:“我倒觉得,过分在意别人,只是因为不想亏欠别人,不想自己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所以要求自己尽量做好。这种人啊,是很孤独的,在与人相处中,他总是有一种疏离感,这种疏离心灵上的疏离,很难与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可能最爱的,还是自己,并不是渴望别人爱自己。”
学员C的说法让我眼前一亮。我从来没想过,对于过分在意别人,有这样一种解读——不想亏欠,所以不得不爱。这种人是孤独的。
03
周国平说,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是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层面的。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和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
因为精神世界充盈富足,内心敏感细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体察入微。
而不希望自己成为亏欠方的执着,又让他不得不对别人的感受做出完美的回应。
我突然找到了自己以前种种的看似讨好别人的做法的原因——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深知矛盾的不可调节性,但我不希望自己成为矛盾的爆发点,所以选择迎合与妥协。
这有着与讨好型人格的人完全不同的行为驱动机制:
一种是从别人身上寻求动力,
另一种是从自己身上寻求动力。
一种是渴望别人爱自己,所以爱别人,
另一种是因为要更好地爱自己,所以顺带爱别人。
一种是因为寂寞,所以在意,越寂寞,越在意,
另一种是不想亏欠,所以在意,越在意,越孤独。
04
过分在意别人,无所谓好与坏,正常或病态,动机与心态才是最应该关注的。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很在意别人感受的人,我建议你成为第二种。
第一种难免有乞求的味道。像一位被抛弃的失恋者,拼凑着昔日彼此间的已支离破碎的好感,声嘶力竭地质问对方为何如此残忍,对自己的心意置之不理,乞求对方回心转意,容易迷失自己。
第二种则有自我修行的意味。在孤独这种“圆融”的高贵状态下,在不断的体味世人的七情六欲中,把自己锤炼成让人相处起来如沐春风的人。
-end-
图 | 网络
小样er想与文字相伴一生,希望你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