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分部脉象辨病
黄岐之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称寸口脉,其形不同于其它动脉,为气血(脉气)会聚之处。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诊脉有三部九候,各部脉气(气血)的盛衰反应于寸口脉的位、形和势,所主脏腑见气,左寸口脉寸、关、尺部依次主心、肝、肾,右寸口脉分别主肺、脾、命门。各部所候身体不同部位,寸部候胸及以上,关部候胸隔至脐部,尺部候脐部及以下至足踝。
诊脉是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举按寻是医生观察病人脉象的外部干扰因素,以探病人气血的变化。
寸口诊脉之三部九候脉象有异同,反映病证之情。
男女脉象,在寸、关、尺三部配属脏腑上是相同的,由于其生理上阴阳所偏,正常脉象亦可能有所不同。如男子偏阳,故左寸口脉可稍大于右,尺部脉可稍弱。女性偏阴,右寸口脉可稍大,而尺部脉可稍强。
一、浮脉。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分别候人体上、中、下三焦之病症。浮脉分部主病,寸脉浮多为风痰上扰清窍的头痛证,肝风上扰的眩晕证,痰阻胸阳的胸闷、胸痛证等。关脉浮多为脾胃虚弱,肝阳偏旺的病证,如胃痛、泄泻等。尺脉浮多为肾与膀胱失调,大小便异常等症。
二、沉脉。 寸、关、尺分部出现沉脉,分别可见于主上、中、下三焦及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邪实或者正虚的病症。如寸脉沉,可见于主水饮停蓄于胸隔;关脉沉,多见于寒凝脾胃的疼痛诸证;尺脉沉,多主肾虚,温化不足,精关不固,膀胱失约的遗精、遗尿、尿浊、泄痢、腰膝下腹冷痛等症。
三、迟脉。寸、关、尺分部出现迟脉,分别可见于主上、中、下三焦及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邪实寒或者虚寒的病症。如寸主上焦,心胸部寒凝气滞,两寸多见迟脉。关主中焦,胃脘冷痛,遇寒更甚,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两关可见迟脉。尺主下焦,紧阳不足,虚寒内生,症见腰脚重痛,大小便失禁,病气牵引睾丸疼痛,两尺多见迟脉。
四、数脉。寸、关、尺分部出现数脉,分别可见于主上、中、下三焦及其脏腑实热或虚热之证。如寸部数,为肺系有热,可见咽喉、口舌生疮,咳吐痰血等症。关部数,可见胃火炽盛或肝胃郁热之证。尺部数,可见肾阴不足,虚热内燔之滋阴降火汤证。
五、虚脉。寸、关、尺分部出现虚脉,分别可见于上、中、下三焦脏腑,如心肺、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亏虚之病症。
六、实脉。寸、关、尺分部出现实脉,分别可见于上、中、下三焦脏腑实证,(如气实、血实、大热、大积、大聚、痰饮、瘀血停留等有形实邪结聚之证。)
七、滑脉。寸、关、尺分部出现滑脉,分别可见于上、中、下三焦脏腑痰饮、食滞及郁热所致之病症。
八、涩脉。寸、关、尺分部出现涩脉,分别可见于上、中、下三焦脏腑精血亏少,痰食、气血郁滞所致之病症。如寸部涩,主心血虚少的心悸证和心脉痹阻的胸痛证;关脉涩,可见于肝血不足或肝气郁滞之胁痛,及胃虚津伤渴饮、土虚木贼之脘肋胀痛;尺脉涩,多主肾精亏损,阴血耗伤之候,可见津亏便秘、虚淋证,下焦各种出血等病症。
九、短脉。上焦阳气虚而头痛者,可见寸脉短。下焦阳气不足者,可见尺脉短。
十、洪脉。寸、关、尺各部脉洪,多见于上、中、下三焦脏腑虚、实热证。
十一、微脉。寸、关、尺分部出现微脉,主所应三焦脏腑,如心、脾、肾气血或精气亏虚病症。
十二、紧脉。寸、关、尺分部出现紧脉,则主所应三焦脏腑,如肺卫、脾胃、肾命的表里、虚实之寒证。
十三、缓脉。寸、关、尺分部出现缓脉或兼缓脉,主所应三焦脏腑表里、上下及风湿、气虚之症。
十四、芤脉。寸、关、尺分部出现芤脉,主所应三焦脏腑,如心、胃及膀胱、肠道、子官大出血之症。
十五、弦脉。寸脉弦多见于主痰饮滞于隔上的支饮及肝阳上亢的头痛、昡晕;左关弦主邪在少阳的寒热往来及肝胆失于疏泄,气血留滞的癥瘕;右关弦主寒邪犯胃的腹痛;尺脉弦主寒侵下焦的寒疝、腿脚拘弯等。
十六、濡脉。濡脉见于各分部所主之病,为上、中、下焦各脏腑虚证或湿证,如肺卫阳虚而自汗者,多见右寸脉濡;脾虚生湿而泄泻者,多见右关脉濡;尺脉濡则多见于肾中精血久亏,阴损及阳之病证。
十七、弱脉。弱脉见于各分部所主之病,为三焦各部脏腑表里虚损之病证。如右寸脉弱,主肺卫阳虚;两关脉弱,见于脾胃虚弱;肾之元阴阳俱虚者,则尺脉多弱。以此类推。
十八、散脉。临床散脉见于寸、关、尺三部,多为各部所候脏腑病证有关。如左寸脉散,主心气大伤,心神失主;右寸脉散,主肺气大虚,卫表不固;左关脉散,主肝气大虚,疏脾不能,脾病内生痰饮,溢于肌肤,发为溢饮;右关脉散,主脾虚水湿不运,流溢于下,下肢水肿;两尺散脉,主元气大伤,阴精大衰,根本伤败,病多凶险。
十九、细脉。寸、关、尺各部出现细脉,分主上、中、下三焦及其脏腑虚损、寒、痛、湿所致病症。如寒饮内停胸膈,呕吐伤津者,可见寸脉细;脾胃气虚,脘腹胀满者,可见关脉细;尺脉细,则多见于久痢、遗精,肾虚精伤,阴损及阳等证。
二十、动脉。妇女妊娠,血聚以养胎,尺部见动脉,属正常脉象。
诊脉察脉象,是通过寸口脉观脉气之气见。正如,《四圣心源》曰,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其理相同。
(《脉学思考》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