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小贝已经一岁一个月了,就在哥哥鲁尼渐渐走出叛逆,回归理性懂事时,原来天使般的乖孩子小贝却开始进入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Terrible Two的各种迹象越来越明显。
一岁前,小贝一直都很安静,经常是吃了就睡,醒来也不哭闹,一个人可以安安静静地玩耍很长时间,出门坐在推车上从不闹腾,即使偶尔有不舒服,也只是很小声地哼唧一下。
我一直以为,一定是上天看我被他哥哥折磨得太惨了,所以派下这个小天使来拯救我的。
可是,直到最近我才发现,原来我想错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倔强,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一岁之后,原来温和可爱的小贝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吃饭、洗澡、穿衣、刷牙、睡觉……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配合你,无论做什么他都要拼尽全力地反抗,他要的东西你得立刻给他,他想做的事情你也不能阻止他,如果你没有顺着他的意,他便愤怒地嗷嗷大叫。
最可怕的是,面对这个总是爱对抗爱发怒的“小倔驴”,你好像一点办法都没有,无论是低声安慰,还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是讲道理,根本没办法让他改变主意,大部分时候还会招来他的一顿拳打脚踢。
就在不久前,我还是这边刚对鲁尼发完火,那边又转头对着小贝温柔地微笑。如今却反过来,常常是一边微笑地望着乖乖练琴的鲁尼,一边却被小贝的哭闹弄得心烦意乱。唉,二胎妈妈就是时刻处在这样的精神分裂中。
我越来越觉得,养育孩子就像是一场奇遇历险,你往往是一个阶段刚刚适应,好不容易想松口气,可是孩子却不会等你,而是悄悄地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于是你只好时刻整装待发,迎接新的一轮挑战。
只是,有了老大的经验之后,再次面临老二的Terrible Two,我的内心显得平静多了,有时看着小贝大哭大闹,撒泼打滚,反倒觉得孩子真是率真可爱。
从养育老大的焦虑到养育老二的淡定,不仅仅是因为我已经经验丰富,而且是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只要你明白可怕的两岁是怎么回事,你也会对撒泼打滚蛮不讲理的孩子生出无限爱怜。
6个月之前的婴儿,处于全能自恋期,以为这个世界完全由自己掌控,自己动一下念头,愿望马上就实现了。
你看不是吗?饿了困了冷了,哭一下,马上有人过来喂奶哄睡盖被,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啊。而妈妈对于这种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让小婴儿产生这样的错觉:妈妈和我是一体的,共生的。
6个月之后,孩子慢慢意识到妈妈跟自己是分离的,自己的要求也不是总能得到立刻满足,于是他开始体会到沮丧、失落。
8、9个月会爬之后,他开始挣脱大人的怀抱,探索世界,接近一岁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我会爬会走,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我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反抗便开始了。
随着这样的意识增强,他愈发觉得自己是个“独立自由的人”,他急切地想通过行动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力量,他想要控制一切,却又因能力有限什么都控制不了,这种“能力”与“欲望”极不匹配的落差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沮丧和无力感,可是他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纠结和痛苦,那么,除了愤怒和哭闹以外,他还能做什么呢?
有些大人,不懂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面对孩子的倔强和哭闹,总是斥责孩子不懂事、脾气大,有的甚至打骂孩子,殊不知,正是因为你的打压和不理解,才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哭闹,他是在为自己的独立做宣言呢!
只要仔细观察和体会,你就会发现,他的每一次哭闹,都是在向世界宣告——“请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对付这样的小恶魔了:
1、适当放手,有效支持
最近在给小贝喂饭时遇到了麻烦,他总是试图夺走我手中的勺子,我不给,他就大叫,挣扎着从餐椅上站起来,怎么哄都不肯好好坐着吃饭。
后来我只好把勺子给他,只见他拿着勺子,笨拙地伸向碗里直捣鼓,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是想自己拿勺子舀饭吃。从那以后,每次喂饭,我都会准备两个勺子,一个我拿着喂饭,一个给他拿着玩,总算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一两岁的孩子,就是这样,最喜欢模仿大人,你干什么他就要干什么,什么都想尝试一下,而且不想让你帮忙,可是我们总担心他做不好,或者怕他危险,或者是怕麻烦,于是总想阻止他,总想为他代劳,这就跟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冲突,难怪他要跟我们对抗了。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尽早独立做事,可是我们的做法却常常背道而驰。试想,没有经过大量的尝试和试错,孩子能够突然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洗澡吗?
所以,当面对孩子出现自主做事的意愿时,我们的原则应该是:能放手就放手,让孩子尽情地尝试吧!当然,前提是要确保安全,如果是危险的东西,尽量收起来,放在他看不到的地方。
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斗争,也能让他们在自主做事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孩子的动作是那么的笨拙,勺子半天也对不准嘴,饭粒洒得到处都是;拿笔的姿势也不对,连一根线都画不直;衣服半天套不进去,真怕他着凉了啊……
对此,我们千万要忍住想帮助他或替他代劳的冲动,耐心地等待,除非孩子主动向你求助,否则你千万不要去打扰他。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父母是这样的:当我专注做事时,你不会打扰我,当我需要你时,你会立刻出现在我眼前。
2、转换说法,少说“不要”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越是对孩子说不要做什么,他就越要去做什么,比如,看到他颤颤巍巍地端起桌子上的一杯水,你不禁大叫:“小心!不要洒出来!”就在那一瞬间,水果然洒出来了!又比如,看到他盯上了你最心爱的花瓶,你来不及过去阻止,只好大叫:“不要碰那花瓶!”话音刚落,他立刻就拿起了花瓶!
为什么孩子总爱跟你对着干?事实上,当你在跟孩子说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往往听到的恰恰是“不要”后面的东西。
不信,我们来做个实验:试着闭上你的眼睛,心里默念“不要去想蓝色的马,不要去想蓝色的马……”,这时,无论你怎么努力,你脑海里肯定会出现一只蓝色的马。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尽量少跟孩子说“不”吧,试着换个说法, 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向你希望他做的事情上来,比如,看到他小心翼翼地端着一杯水,不要说“小心不要洒出来了”,而是说“宝宝要注意把水端平,慢慢走哦”;如果他要去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要说“不要抢”,而是说“宝宝,那是姐姐的玩具,你的玩具在这里”,然后温柔地把他抱开。
此外,想让孩子配合你做某件事时,给出两到三个选择,比直接命令或询问的效果更好,比如:
“我们再玩两分钟还是三分钟就回家呢?”
“你想先洗澡还是先刷牙?”
“你想穿白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
有时,也可以用一些“泛灵化”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因为在孩子眼中,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可以对话的,所以,
要把玩具收起来时,我们可以说“宝贝,小兔子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明天再跟它玩吧”;
穿衣服时,孩子不肯伸手,我们可以说“小主人,快进来吧,衣服上的小熊很想趴在你身上呢”;
要关灯睡觉时,我们可以说“台灯开了很久又累又困了,让它也休息休息吧”。
总之,跟孩子沟通,少来硬的,多点软的。
3、说出感受,给予共情
有时,尽管我们已经放手让孩子尽情尝试,也用各种方式跟孩子沟通过了,可是孩子依然会遇到挫折、委屈,依然会愤怒、大叫、乱发脾气。
当看到孩子开始发脾气哭闹时,我们首先自己要保持冷静,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干扰,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脾气大“”坏孩子“的标签,而是要尽力地去了解他为什么哭,无论他哭闹的理由在你看来是多么鸡毛蒜皮,多么不可理喻,我们都要重视他的感受,并且尽量帮孩子说出他心中的话:
“你很想要这个玩具是吗?”
“妈妈知道你还想继续在外面玩。”
”碰到头了,你很痛!”
当我们把孩子的想法正确说出来时,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理解,被你真正地看见了,这时他有可能哭得更加厉害,那是因为他觉得安全了,于是尽情地释放他心中的懊恼、委屈和疼痛。
当孩子开始发泄情绪时,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定义他的情绪,也即给情绪贴上合适的标签:
“哥哥不愿意给你他的玩具,你很伤心是吗?”
“你很想在外面多玩一会,可是现在要回家了,你真的很难过。“
“刚搭好的积木又倒了,好沮丧啊!”
“下雨不能出去玩,你很失望是不是?”
“关了灯屋子里黑黑的,你有点害怕是吗?”
当孩子第一次经历伤心、难过、沮丧、失望、害怕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时,他们会感到惊惶失措,不知道自己怎么啦,这时,给他的情绪贴上正确的标签,让他意识到、了解到自己的情绪,内心的恐惧就消失了。
我自己就感受过给情绪贴标签这种做法的强大。
鲁尼小时候很爱哭闹,而且每次哭声都是震天响,有一次,他在搭积木,可是无论他怎么尝试,都搭不超过两层就倒啦,于是他开始大哭大闹,在地上撒泼打滚,怎么哄都不行。
后来,我深吸了一口气,正视着他的眼睛说:“宝贝,你知道吗?你现在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沮丧!积木总是搭不好,你感到很沮丧。来,跟着妈妈一起说——沮丧!”
他突然直愣愣地看着我,“沮丧!我感到很沮丧!呜呜呜……”他不断地重复,“沮丧!沮丧!沮丧!”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这匹脱缰的野马终于被套住了,他很快就平复下来。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面对一个情绪失控、蛮不讲理的小怪兽,你自己的情绪就很难控制,更别说要察觉并说出孩子的感受了。
但是,无论事情有多难,我希望你一定要尝试去练习!现在的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只要我们坚持去做,慢慢孩子也会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学会自我安慰,那么大哭大闹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记住,每一次孩子的情绪失控,都是最好的教育契机,不必害怕,勇敢地迎接它吧!你所做的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无时无刻不在模仿。
可怕的两岁只是人生的第一个青春期,虽然鸡飞狗跳,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能够得到妈妈的包容和理解,构建良好的安全感,那么他就能做好与母亲的分离,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总结起来,对付这个阶段的小恶魔,只有四个字,那就是——爱和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