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就是爱,而爱就是答案

作者: 卡布奇诺花蜜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23:41 被阅读63次
    -

    一面看着《巨婴国》,一面回忆起种种自己的过往经历,为人处事,无一逃脱武志红老师的描述。确实,巨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概念,令人着迷,可以解决很多为人处事的关系问题。可惜后面的人很难在寻觅这本书了,这本带有特别的、强烈的个人感情的书,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快和反感,仔细想想,要承认自己是巨婴是很难的一件事。其二,这本不太严谨的非学术书籍,说服不了特别理智的人。最后,也就是全面的攻击。作者带有攻击社会各种圈层的意图,反击是必然的。

    然而,这样仍然无法掩盖这本书的作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诠释,这种诠释,说拯救有些夸大,但至少给予很多人指引,让大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大鱼读品
    副标题: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出版年:2016/12
    页数:480
    定价:CNY 58.00
    装帧:平装
    ISBN:9787213076824

    引出几段,能勾起我回忆,解读的段落。

    鸡汤文横行天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幻想层面把别人的故事替换成自己的故事,用别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一味突出所谓正能量,使阅读者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整体感;忽略对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态的原因的思考,用虚幻的未来麻醉自己对当下的感受。从行文上来说,鸡汤文里每一个高频词都是一粒兴奋剂,有治标的欺骗性却无治本的实际效果,被称为鸡汤文的确实至名归。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中国式好人”的概念: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

    这样的事情,不正是发生在我们周围吗?鸡汤文的盛行,看完后确实让自己得到了安慰,然而依然无法面对困难,解决面前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纷杂的公司内部斗争造成的困扰,无法实现的梦想的渴望,亲情爱情的断裂无法弥补,渴望不可求的欲望等等。曲解了困难,试图绕过困难,以求自己心安理得,被虐被欺负营造了一种“天降大任于斯”的错觉,传统文化中某类言语,正是呈现了这样的效果。这也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颠覆传统文化的一个角度,下架是必然的,反传统文化是逆势而行。

    中国式好人的概念,也深入人心。

    看看周围的人,敢怒不敢言,在公司麻木地听从领导发言和布置的任务,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敢反抗,为了饭碗为了工作。长期工作时间下浸淫,所养成的习惯,必然对事物造成淡漠,冷漠,缺乏热情。反而那种平时会装,会演的人,倒是保留了自己的一份兴趣,这份兴趣绝对不会在公司内传扬,更是自我分裂出的另一部分的存在,一部分被割裂的自我。扩展到家庭伦理环境中,就是后面所说的萎缩的活力,性无能的隐喻,家庭角色的失序。

    传统文化到底会不会被历史时间所抛弃?

    如果你对周围的人、事、物的发生有感受,并有共情发生,那么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周围的人有的人特别傻逼,有的人就像是小孩子,有的人喜怒无常,有的人喜欢员工围绕自己转?为什么老人会碰瓷?这就是巨婴概念。

    如果我们一直站在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有健全自我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事情,那么,我们是无法理解周围发生了什么。

    人在婴儿时期,能力很差,吃喝拉撒都无法靠自己解决,需要依靠母亲,或其它抚养者照顾和回应。婴儿一方面被照顾的很好,他得到了全能的满足,觉得自己是神。一个念头,就有人回应。一旦没有被照顾好,那么就会陷入彻底的无助之中,同时生出暴怒,毁灭世界或者自己的能量。

    在我接触的人里面,有很多人深入了解之后,是这样的,他们从小和父母分离,没有被照顾的很好,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抵触,别人的帮助会觉得是需要回报和等价交换的。他们有很深很厚的外壳,这层外壳保护了他们,让他们自如的看待社会,但他们无法接触、理解其它人,无法接触、理解这个社会真实的事情。种种长大后的心理建设,心理因素,皆是婴儿时期所造成的问题延续。

    婴儿时期的我,只能把这层愤怒投射在外部世界中,有一个魔鬼,一个其他人,一个他者要害我,这份无助、这份坏不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分崩离析。一旦有任何失控发生,我就会思考,既然我控制不了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它力量控制的。这份力量是主观故意的,是敌意的。

    这份敌意,让我想起了一部日本动画片,《欢迎加入NHK》,这部动画片,就是把这份敌意具象化。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War3,一旦输了,就会责怪在家里的母亲,好像是因为她和我说话,影响到了我。直至成长很久之后,才慢慢地明白,这不是外在的问题,而是自身的原因。这种从观念的理解,到转变,到控制,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的自我一直处于脆弱的状态。

    当顺心时,我觉得自己如同神,我的诵经持咒是有效果的,我和神佛有链接;当不顺时,我可能会认为是神佛远离了我,是因为我哪里做了不好,需要忏悔。更或者是我生出了世界变成了末日战场的念头,摧毁世界的一种破坏欲。大多时,我喜欢看末日科幻小说,同时我的梦也是这样的。

    -

    这能叫修行吗?

    一个巨婴对全能自我的迷恋而已。直至20多岁,才逐渐明白,我所修持的并不是佛法,而是自己内心的欲望,也可以更通俗的说,修的一种幻觉。以后会慢慢谈为什么有这样的转折,以及如何明白过来修行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就算明白了这些观念,看清楚自己后,依然有挣扎和纠结,内心的自我、实质的修身修心、幼年时期的影响,三者经常会争斗。

    看看周围的人,我们的同事,家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暗藏,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没有活力能量的自我。我们压抑了自己这种神魔的感觉,演化出独特的巨婴。在我们的观念里,我是神,一切都要围绕我转,我回家后家庭就是我的小我,我在家里最大,想干嘛就干嘛。绝对禁止性超我,就是我所有的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两者无法协调,所以有了没有活力的个体。

    但为了维持这层平衡,由此我们强调家庭是最小单位和根基。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全能自恋性本我,无处发挥,就会产生更强烈的破坏力。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最后男生把女生杀死,有评论说,这是男生无法维持世界观的稳定,杀死女孩来维持自己的世界观。对,放在这里,就是失控导致的崩溃。男孩在这里就是巨婴,如果这个角度去分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么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厉害了,把崩溃的外界和内心的崩溃对应了起来,外界崩溃是内在崩溃投射的结果,男生杀掉女孩,因为男生已经自我瓦解,他也很痛苦,是一种可怕的体验。电影虽然没有心理学的东西,但通过故事也讲述了一种我们周遭生活的感觉,导演称其艺术家是必然的,因为导演有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感觉和体验,才能通过视听语言、故事的形式讲出我们周围未曾发现的东西。

    扯远了。

    再来说之前的为什么我们拒绝、禁止所有自发的行为,也就是“不敢活出自己”,极为微妙,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人不敢出头,包括我自己在公司里,也会有很多谨慎的时刻,对于业务上的争论,对于接业务的好胜心,害怕因为太过于出头,太过于表现自己,遭来嫉妒,被人说或者阻碍。为此,我很多时候,都说“运气”,是以前积累的,说自己是闻道有先后。为什么,我不敢说呢?偏偏要说,“为了公司,为了集体”,说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虚伪,也感觉到那种冠冕堂皇。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下,要“活出自己”是极为困难的,和无法实现的。如油理智,都不要直接彰显自己的私欲和自我中心。这是这本书极为有用的告诫之一。

    还有感触的地方是,提到了“复归婴儿”,我曾经见过不少修行人,年幼的时候曾分不清楚真假,都以为是真,因为他们有很长的持戒时间,有很多的头衔,现在想来,最高境界和最低境界真的看起来很像。总体来说,没有分化、没有边界、没有你我之分,这种婴儿的境界,其实就是开悟。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以佛教名义,说法名义,愤怒对人,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

    真的是一不留神,就搞错了。

    我现在发现,这种其实是一种混沌状态,并没有脱离幼稚的自我中心,他们“既然我们是一体的,所以不需要考虑你,也不需要感受你”,只要直接出自己以为正确的就行了。这就是可怕的混沌式的自我中心。你说这是学佛,我认同很多人的持戒念诵功德,但如果要说这种集体主义式的道德绑架,这种极端的自私与自我中心,我也会认同。不仅在东方,西方也常常伴有这样的现象。

    如果有自我反省的时间,安静下来的时间,仔细思考。多少会发现自己身上某些行为,是伴随着自私,自我中心而展开呈现的东西,这种行为伴随强烈的能量对外部世界的毁灭。

    曾经隐约觉得,学佛和做人是两回事,不能先做人在学佛,不能混为一谈,然而很多人偏向学佛要学做人,他们的做人就是传统文化,儒家东西,先学了这个,然后在学佛。我现在发现,这条路只能让人离佛法越来越远,佛法是建立在一个健全健康的自我基础上,拥有活力,攻击性,能量的个体基础上的人,才有学习佛法超越的可能。修行佛法不是建立在一个被压抑,萎缩的活力,自我为中心的毁灭式的个体基础上。两者区别甚远,不可混为一谈。

    -

    什么是健康健全的个体?

    就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感受出发,根据自己感受,做出各种选择,根据自己感受,活出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悟到,自己与其他人都是人,自己与其他人都是值得尊重与爱的。首先,第一步就是,我想这么做,我不想那么做。这就是我的意志,我的选择,我不需要你的批准,更不需要向你证明我是对的。

    那么爱情呢?中国人的爱情美学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我知道爱情的无望,但我依然想和你谈恋爱”,这种非常高级的内涵表达,是中国文化下特有的一种审美情趣,什么样的人可以呢?我想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就有这种质感,不是彻底的绝望,绝望中有一丝渴望,任何感觉是无法单独存在,也无法剥离,绝望和渴望必须同时存在。所以心理有爱与恨,绝望和渴望,死亡与新生,两者矛盾对立同时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如果说这种道理不暗合太极的能量,不暗合中国传统精髓,是说不过去的。

    在看日常生活和电影里,两个人不动声色地调动彼此的情欲,而自己不为所动,谁先动了情欲,谁就输了。这样的游戏,比比皆是,大家反而觉得这样才能长久,才好玩,是含蓄是一种美。因为情欲是有罪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所以,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回想自己的恋爱,比较长久的不都是这样的建立的吗?反而快速建立关系的,很快就会分手。

    随着长期锻炼,反思。我是相信自己带着没有目标和期待,与另一个她相遇的时候,对方恰好也是如此的人,那么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全然的存在的关系。

    生动与深刻必须同时存在,身体是欲望、能量的载体,若产生链接,能量与身体同步进行,那么按照作者的观点,就是被祝福;如果身体与能量没有连接,那么这不仅是断裂,更是罪恶源头。且不论作者的观念正确与否,就感受来说。我认同。从我个人体验来说,人越来越深刻,了解的越来越多,那么他的大脑会变的伟大纯净的,但充满虚无与孤独,源头是和身体没有链接。

    曾记得在寺院禅定的时候,会有观想的步骤。放松下来,心理、大脑并没有的欲望,往往被投射了出来,一下子会觉得惊恐,然而仔细回想,这种能量来自于身体,有愤怒,诱惑,勾引,骄傲,鄙视,各种情绪能量都有产生。说是它们鄙俗,或是要剔除的部分,我是不认同的,现在我相信这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人生动的那一刻,是身体与之有链接的时刻,是无法剥离的。也许密宗转为道用,与这种能量与载体关系之间有千丝万缕关系。

    -

    传统文化到底会不会被历史时间所抛弃?

    回到这个问题。

    经过本书的阅读洗礼,我觉得很难被抛弃,因为我们的制度,习惯,社会基因,是很难消除的。在我们的文化沉淀下出生的人,必然具备这些巨婴特征,也有这样的社会现象存在。你说要消除,改革,那是不存在的,无法改变,无法消除。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设计不是无机的,它是有机的,传统文化是对道、对人文化习惯的高度模拟。然而,我们在这种文化下,恰恰要警惕的是,这种文化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让我们产生的一些错觉。

    比如,我们会认为要做一个正确的人,结果总是待在原地,必须正确了才行动。这层是无法突破的,是自然的因素,是绝对禁止性的超我。比如我们的文化塑造了和而不同,没有同而不和,两者不可能在立场上对立,彼此之间又能是朋友的。比如,我们太过于被驯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比如在这个文化下,摆事实讲道理,给予全面分析,反而谈判是不成功的。然而如果你讲的并非是事实,而是一个理想化的想象,但在讲述的时候,把想象等同于事实来讲,讲得既理直气壮又看起来很谦逊,并且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结果就会成功了。 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是一个活在全能自恋中的巨婴……

    比如真正控制我们身体的,就举例说控制肠胃蠕动的是植物性神经系统,而我们的意识很难直接有效地去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 如果你认为“我可以控制我的想法”,那么就很难了。因为当你控制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意味着你给这个想法注入更多的能量,结果是通常它会更加茁壮,以致于付诸于行动。所以一般俗话说,“不要去想它”就好了,然而这句话的提醒,反而恰恰让你更想它。只有通过其它事情,转移注意力,才行。

    如果你想驯服自己的想法,包括你想让不舒服的感受早点过去,其实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知道这并非能够轻松控制得了的,顺其自然让它发生就好了,同时做你该做的事情。这种极为难以做到,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术。“顺其自然”是佛教用语,包含了诸多内涵,比如接纳、业力、包容、见证等。这是一种高超的修心技巧,不再把任何事情,恶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视为一个充满恶意的,和自己对着干的魔鬼,而把它视为自然发生的,就好了。

    又比如这种文化下的公司里,大家都在不自觉的积攒权力资本和道德资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样就有了“我说了算”的资格。老板,他是发工资的人,他有权力资本,所以他能说了算,他是巨婴,他不爽的时候,要整个公司围着他转。这个在外资会好一些……外资的老板,在概率上,某些是有着独立个体的人,他们在发布司令的时候,会审慎。那些有权力资本、道德资本的人轻易不会自杀,离开等行为。常常是觉得道德资本、权力资本攒够了却发现得不到这种资格的人,他们会自杀,报复公司为代表的集体主义。

    回忆一下,是不是你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想到一出是一出,希望公司员工围绕他自己转,一叫就需要到?全能型自恋……是的,这样的老板,其实要伺候也很简单,就是无脑的崇拜,不加思考的听从指令。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大家都是巨婴,要一个巨婴去伺候另一个巨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也许你可以采取点方法,让你公司的老板,去做一下心理治疗,深度睡眠或者是禅定静坐滋养身心。

    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有那条全能自恋的龙,这是文化造成的,它看起来很不好惹很难相处,但其实如果能被这样看见,这条龙就会被安抚。所以说,看见就是爱,而爱就是答案,压制这条龙不是答案。先从爱自己开始。

    最后,确实很讨厌“过日子”三个字,最近这段时间,我妈一直和我提这个。让我遵循某种规范,让我放弃自我个性独立,总之就是和睦,放弃自我个性,有自我牺牲式的奉献,去过某种相同的,大家都在追求的生活,在说的直接点,就是等死……

    人活着就是对抗对虚无的直接感受,我们包裹感受,不敢直面的原因,是因为虚无的存在。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理清记忆中的滞留,感谢作者有这样的勇气出版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就是爱,而爱就是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ud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