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可以理所当然享受大人的照顾,没心没肺,不去思考过多。
而大人的付出都是无私沉默的,当我们懂事后,才深刻醒悟到那些不被他们表达的、被我们忽略的言语和行为,是平凡,也是如此深情。
《父亲写的散文诗》里,我们听出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深重的爱。
父亲把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无能为力和对女儿的疼惜愧疚和期盼都写在了日记本里,多年以后被长大成人的女儿看到,她为父亲的伟大深沉的爱感动得泪流不止。
父爱如山,稳重沉默,他往往不言说他的内心柔软,将苦和对子女的牵挂感情埋在心里。
他有作为一家顶梁柱的责任,背起一家重担,支撑起一家几口,这从小在我们的眼里看到的他,总是高大万能的。
而要不是看到那本日记本里父亲留下的文字,女孩也许永远深刻记得的是父亲的坚毅和勇敢,却难以想象到他也有如此丰富的湿润内心。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所以为了承担起那些依靠重量,他们有每日为生计奔波的劳碌,所以你看到的总是他宽广坚硬的背影。
小时候,我们歌颂父亲的辛劳,从他们身上学到坚强和责任,我们却少有想到这一层:他也有他的无奈、脆弱和伤感。
“这是我父亲日记的文字,这是他的生命留下来的散文诗,多年以后我看着泪流不止,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
生命就是这样,从小孩到成年,你慢慢长大,父亲慢慢老去。
你在小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享受父亲的疼爱,被他们纵容你的坏脾气,而你在成为大人,走上他们曾走过的路时,才越来越体会到他们曾经的感受。
后来,你醒悟了,愧疚遗憾了,而他们也老成了一张旧报纸。
我的父亲曾向我讲起过他和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的故事。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连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而爷爷还要拉扯大六个孩子,这无疑对于一个本就贫寒的家庭是雪上加霜的。
生活的重担压在一家之主的肩子上,爷爷要每日起早贪黑,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劳碌耕耘。
岁月早早在爷爷的脸上留下痕迹,几个孩子相继长大。孩子长大就意味着要上学读书,于是学费的问题,继续加重了爷爷的负担。
为了拉扯几个孩子,家里在那个时候干起了竹编扇的活路。
爷爷手脚麻利,编扇子的功夫也不错,他每天白天忙完了田地里的农活,回到家会编扇到很晚,通宵达旦也是常态。
做好了竹扇,爷爷又负责把那些扇子带到镇上去售卖掉,以换取相应的价钱来维持家用和给几个孩子缴学费。
可在那个年代,学历成就是有钱人的追求,在父亲读完了初中,爷爷也不再供给支持他学习了。
父亲说,他当然也有对爷爷的责怪,对那个时候家境的责怪,所以他辍学后,离开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家人。不想继承爷爷的农民命运,他决定去往外省打拼,决定干一番成就来。
那个时候,父亲是赌气的,也是年少轻狂的。
他这一走,却不想,以后的一年又一年便被困扰在在外打拼的路上,他很少回家,回家也只是短暂的停留。他后来越发深知到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容易。
他也开始成为一个父亲,有他要维持的家庭和照顾的儿女,他开始慢慢体会到他的父亲当初的无奈和辛劳。
爷爷突然去世的那个晚上,父亲依然还在外地打拼工作。
“子欲养而父不在”,父亲匆匆从外地赶回来,一脚跪在爷爷的遗体旁哭得泣不成声。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哭泣,从来都是严肃正经的一个人,那个晚上哭得那么伤心。
后来我长大看懂了父亲作为爷爷的孩子,他有对他的父亲的遗憾和不舍。
父亲在后来读懂了爷爷当初对他的无能为力,读懂了爷爷对他的深沉的爱,明白了他的父亲的丰富柔软内心,也对自己的无法赡养他、无法回报而愧疚。
爷爷的离去,他更是有迟来的醒悟,最后怀念起爷爷,我看到父亲常有叹息,我想他是难受不舍至极的。
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
很多爱是深沉静默的,他藏在平常的生活里,不显耀,很平凡,以至于你看不到他藏在身后的心酸和疼爱。
所以最后醒悟过来,《父亲的散文诗》里,她看到她的父亲当初的湿润内心而泪流不止。所以,后来他跪在他的父亲面前,泣不成声。
我们总在后来明白其中的深厚情感,那是有遗憾的。
-The End-
图片:pexel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