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前前后后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民间说法,代表了后世对三国时期两位杰出谋士的最高评价。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开始,直到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孝,耒阳县凤雏理事”,这些章节为大量的演义故事,其内容也正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部分。本章就来讲讲这些事情。
一、司马徽、庞德公
与“卧龙、凤雏”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国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氏是琅琊国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叫做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期担任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担任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父亲去世,后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叔诸葛玄生活。
194年,曹操第二次征讨陶谦,在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遭遇到臧霸的顽强阻击,回头对开阳以北进行屠城,其中就包括阳都县。诸葛亮兄弟在叔叔保护下逃到豫章,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的太守职务,诸葛玄到荆州投奔了刘表。
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搬迁到隆中隐居。诸葛亮平时喜欢吟诵《梁甫吟》,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认为诸葛亮是吹牛皮不上税,对这名年轻人不屑一顾,只有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确有其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