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不了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0509/aff5eba5989531c4.jpg)
三岁定性,古话最好还是要听一听。
我很慢热,大多时候给人印象是文文静静,笑起来又傻又甜的小女生。可熟悉我的人就会知道,我是个话痨。更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我发现自己好像越老越啰嗦,说半天还在讲细节,根本没打到重点,简直是“口水多过茶”。
小时候,家里人以为我自闭,因为我实在太安静了,这个女儿形同虚设。第一个发现我啰嗦的人是我四年级的语文老师。那时候,我开始写比较长的作文,啰嗦的毛病一下子展露无遗。作文经常被老师大段大段的划掉,并在旁边批注:啰嗦,显得多余。
那时我是想不通的。
为什么我写去田野里拔花生,要删掉第一段描写风景的语句?为什么我写我与非典时期的ICU病人,要删掉我大量的心理活动?又,为什么我写亲朋好友,要删掉关于他们长相的描写?
现在翻回去看,的确很啰嗦。语文老师说,除了太啰嗦,你写的东西都很好,好好改一下。
改不了的。
书写是我最擅长表达的方式,啰嗦也是我擅长的痕迹。什么都想记住,无法取舍,也是选择困难症的另一副面容吧。要说是渴望表达使然,显得过于牵强,我好像只是想记录一些别人不会注意到的东西。
这种特性延续到了现在,就变成人人都爱绿树红墙,我偏偏喜欢海上撑桨;别人喜欢买衫买鞋买花戴,我反而跑远远等风等雨等雪来。
当然,我尝试过作出改变,好比现在。
朋友说我写东西有进步,我说还想更简洁一些。她说:“是,你有时很罗嗦。”脾气一上来,我写字的时候就一个劲想着简洁有力。没想到,她又开始挑刺。
“太简洁了。”
“我在克制。”
“克制什么?”
“如果我表达不克制,日后翻看肯定会觉得不耻。”
“那就不是你了啊。”
结果便是,我太过用力,反而丢了自己。
不过,现在我提笔写字,都会养成一个习惯,会在心里提醒自己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要当读者是傻子,需要逐字逐字去解释,这样浪费别人时间真的没意义。另外,在养成习惯的同时,我也坦然接受自己不会一夜改变的事实。
我宽慰自己,或许我就是个贪心的人,行文中时刻想得高分,所以处处追求百分百合衬。好在五十知天命,我还有很长时间,去找寻三岁定性的有效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