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324:
朗读训练是语文的基本训练,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朗读中什么都有,朗读中各种语文要素全部集齐。
对于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发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是必要的,然而容易感觉枯燥,造成声音嘶哑。
在备课中看到了一个默读练习,刚入眼,觉得默读没有朗读重要,但转念一想,朗读的任何步骤实质上都可以以默读的形式进行,是朗读的内化。要重视默读的训练。
默读虽然是朗读的内化,但是二者还是有一点区别的。默读的时候,外在的所有发音机关停止了运动。所有的动作都在内部进行练习,心中想起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各种发音器官的动作。
不仅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对声音的那种敏锐的感觉也在其中,包括了耳朵的感觉,还有各种情感体验无疑也在其中。各种感受都是同步产生的,有的时候可能过于细微,觉察不到。但实质是无时不存在的。
出声的朗读实质上,和内部的默读同步进行的这种样式。
在大脑中默读的最大好处,它会排除朗读的外在干扰,在大脑中的声音,一般是一种抽象的声音,与朗读的原声是不一样的,在大脑中默读时发音器官的动作,是一种抽象化了的动作,与实际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总之默读是更纯粹的还原,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抽象。这样更便于大脑的思维对其进行指挥和改造。
在默读的时候,声音主要的不是来自外部,更多的是来自内部,来自以前经验的积累,来自更多的知觉的积累。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和体验。这种默读的练习与思维不一样,它实质上是处在知觉的层面上。从心理科学上来讲,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很重要,形式非常复杂,各种感觉也很重要,但是只觉得层面常常被人忽视,从这里看出知觉是多么的重要的。
在语文的朗读训练中,因为加入了默读这种知觉训练,高水平的朗读训练,才能够实现。如果没有默读这种知觉的训练,一遍一遍的枯燥练习,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会声音嘶哑,但是因为许多不可控制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训练效果还是令人担忧的。
古代分析人的心理的时候常成为魂魄。知觉可能等同于魄的范畴。
朗读的训练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的,在上课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把二者合二为一。这样训练的效率会高一点。
不仅默读是这样,实质上很多活动都是这样,包括练习书法,书法的动作实质上是可以在大脑中进行默写的。包括手的动作,眼的感觉和对一些具体的体会。
比如在上次运动会上,学生没有接触过沙坑助跑跳远,临时练了一下,让他们在沙坑旁边默练,实际上是一种知觉的训练。
比如说到驾校考试,从董王庄到洛阳已坐上车,就开始在大脑中进行默练。5个大动作,25个小动作。
实质上这是一种知觉的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