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怎么看待结婚后要给亲戚磕头,然后给磕头钱的事。
我在小县城工作,找了当地的男朋友,各方面处下来都还挺不错,自然就会谈到结婚的问题。结果我听到当地的习俗是结婚第二天要给亲戚磕头,俗称拜礼,磕头给磕头钱。我真的不想磕,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陋习,我们家这边都是孩子结婚了,新人提着烟酒去拜访家里亲戚,直接就给钱了,根本不用整这么些幺蛾子,磕头给钱简直就是恶心人。我也和男朋友表达过不要这钱了,不磕行不行,可他就说不行,说我嫁到哪里就要尊重当地的习俗,他身边的朋友结婚都磕头了,我不尊重磕头习俗就是不接受他的家里人,不接受在这里生活。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和他沟通了,反复就是不磕头那就结不了婚这一句话,他不退步我也不退步,我该怎么办?
【答】:
你知道现在情感类的问题咨询,能得到的回复基本是劝分不劝合的。为什么?因为你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问人。现在你需要听别人的意见,那就证明这个问题你绕不过去。而绕不过去的问题,细微处见真章,总结归纳后无非就是三观不合。
人的思想大致能归到三种境界:他我、自证、无证。
处于“他证”阶段的人,需要以他人的看法为准,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别人的认同。如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便高兴无比,反之则怅然若失。处于这个境界的人,会为了别人的一个看法而屈就别人,甚至他自己的最高满足感就是从求得别人的认同时得到的,离了他证他会否定自己的存在。
处于“自证”阶段的人,做事情都以能够满足自己为出发点。这种境界中的人不再将别人的看法看得过于重要,而倾注于自己跟外界的交流。当他能够做成一件事,将自己的想法传送出去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跟这个世界的交流已经成功了。反之如果付出许多努力而难以达成自己心愿的时候,他便会懊恼,因为这意味着他跟这个世界交流的失败。在自证的人看来,有些规则是必要的,有些规则是用来改变的。不是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处于“无证”阶段的人,已不再将他人与自己的意向看得那么重要,更是不会去理会这个世界是否理解他。他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自个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事情的结果如何,别人是怎样看待的,他已不在乎。他的心中始终坚信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是事实谁也更改不了,说与不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说会成为一种不必要的累赘。
是否觉得我要批评你处于他证阶段,自己没有主见?这种小事还要问东问西的没有立场?不是的。你要明白你已处于自证阶段,很明白自己要什么,不想再听旁人的意见,不想委屈自己将就环境。而你男朋友很明确还处于他证阶段,他需要周边环境的认可来证明他存在的价值,他在这个环境中温顺而舒适。相信我,以后他还会将这一套价值观输出给他的孩子。他是一个好孩子、好兄弟、好朋友,唯独不是一个好恋人。
所以你说,我是该劝分还是劝合?
作者简介:徐先森Ben ,尚未油腻的大叔一枚,在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游走。本文同步公众号:平行交叉(ID:gh_b8d9316e06e3),转载请联系微信:ebin4337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