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3个读书感悟。
1、读一本书,自我提问的方式就是一篇书评的雏形。
读完一本书,输出一篇高质量书评,是真正内化书本内容,同时产出作品和积累个人品牌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那么怎么写好一篇书评呢?
这里需要清楚一个基本事实,一本书一定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需求,对应着某个特类人群,所以,定位清楚需求和人群,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问题。
通过自我提问方式,找到这本书传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融合进自己的思考和相关经验,结合需求场景来进行阐述,是写一篇书评的基本模式。
具体步骤即为:
首先,场景引入,通过列举痛点的方式去吸引人的注意。
这个问题在读书过程要自我提问:
这本书讲了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思考或者困惑?
周围人对此有什么需要或者痛点?等
其次,用认知圈法去逐步找出3W的相关解答。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接触一项内容的基本思路,搞清楚一个痛点之后,一定要讲清楚这是个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既符合人大脑的思考规律,又符合逻辑表达。
第三,搜集相关素材,完善观点论证过程。
针对书中的观点可以考虑引用,但是素材要尽可能贴近实际。
因为书中很多素材,尤其是经典书籍,很多例子不一定符合现代读者的思维和阅读习惯,所以尽可能从身边找到相关例子,是传达观点和传播思想,比较好的方式。
2、写作用日记积累素材。
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在一个演讲中讲过:你现在用DV拍的一些素材,十年后你回头看,都是珍贵的时代记忆。
这句话说明,每天记录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事件点滴,多年以后再回头,会发现很多珍贵的记忆,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思考。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去积累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确实是效率十分高的积累素材的方法。
当然,写日记,最好是电子化。
既便于修改,又便于检索,还可以更好保存。
我们可以在云笔记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晨间日记”文件夹,每天早上起来,用十几分钟的事件,把前一天的所见所闻,用几句话简单记录。
时间久了,翻看这个日记,就会回忆起当天的情景。这样让你的每一天都变得非常有意义。
时光虽然带走了我的年龄,但是,我却用记录把曾经的美好都留下,值得一生珍藏。
很多大作家都很提倡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积累素材。
比如阿西莫夫,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一生创作了470多部作品。
为什么这么高产呢?他在他的自传小说《人生舞台》中就提过,自己记录了几十年的日记,每天都会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通过长年累月的坚持,积累了海量的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各种内容。
再比如,蒂姆·费里斯的《巨人的工具》,里面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晨间日记。
费里斯把晨间日记称为,精神雨刮器。
一旦我们把那些令人讨厌的焦虑、烦闷情绪和理不清思路的计划、想法、念头都写在纸上,就会帮助我们快速看清自己的内心,快速理清自己的思绪。
种种都说明,积累素材,除了很刻意地去做之外,更为高效的方法即为每日写晨间日记。
3、写作要有系统思维。
什么是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整体和局部,通过某种内在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
也就是分外部和内部。
从外部看,这个结构是一个整体,不是很零散的状态。
从内部看,各个组件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通过某种机制运行。
不管做什么事,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有系统思维,即要从整体和局部分开来看,他们肯定会存在某种联系。
比如拆解一篇文章,首先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整体,可能会让人无从下手。
但是如果用系统思维来考虑,整体之外必有局部,一篇文章必定会有标题、开头、结构、结尾、金句、素材等几个部分组成,把整体拆分为这些局部,各个击破,则事情就会顺畅很多。
最经典的关于系统思维的例子,就是“庖丁解牛”了。
通过把一头牛各个要素进行拆分,最终可以非常熟练的掌握一头牛的内外联系。
最后以至于,只需要顺着纹路就可以把一头牛给完整剖开。
所以,系统思维是既要看到表面,又要看到内部联系。
比如写作,大家都看到写作赚钱,别人努力写,可以写出爆款文,可以赚很多钱,于是自己也去跟风写。
这个就是典型的没有系统思维的表现。
你看到很多大V都日更文章,写的每篇文章都几乎上了10万+的阅读量。于是你也模仿着日更,也期待着能获得很多10万+的曝光量,认为只要努力日更,就可以实现目标。
显然,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日更和出爆文没有因果关系,不是因为你日更了,就一定能出现爆款文。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其他要素,比如你的粉丝数量,你文章热点,你用的素材的新颖程度,你的观点是否有亮点,是否有传播基础等等。
如果看不到这些要素,而是紧紧盯着日更这个单一要素的话,那大概率是成功不了的。
所以,分析一件事,必须要整体地看、系统地看,而不是只看一方面。
写作这件事,有很多事你无法去控制和把握,而你需要做的,是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把这件事做好做到极致,或许距离成功就很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