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史
我国的诗歌在初唐时期传入东瀛,逐渐形成了日本汉诗。从奈良时期(相当于我国唐天宝时期)刊印中国六朝古诗风格的《怀风藻》汉诗集,到平安时期自上而下接受盛唐文化的影响,诗歌和法书、佛教、饮茶一并风行于世。这一时期对应中国的中唐到南宋,两国一衣带水交流频密,这三百余年都一跃成为文化盛世,期间群星灿若星河。
1、唐代天宝后期,音韵学家孙愐重新刊定隋代陆法言等人的《切韵》,而成后世所称的《唐韵》(其残卷于1908年在北京被发现);诗人也逐渐在探索中规范,从而形成富有节奏美感的格律诗。它又被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
这是一种仅限于五言和七言,四句、八句和排律,讲究对仗、平仄对应,并只押平声韵的诗体。而古体诗的字数、句数、平仄都自由很多,只不过韵脚更严格(仄声韵要求区分上、去和入),并且允许按规律换韵。
近体诗和古体诗统称旧体诗,以对应五四以后的“新诗”。旧体诗的读音一般说使用《平水韵》,这是比较笼统的称谓,可以具体到清代康熙朝官方的《佩文诗韵》,或者嘉庆朝民间的《词林正韵》。清代这两本书内容接近,而格式有异;《平水韵》似乎专指诗韵。
这几本都是《切韵》系统的韵书,现在用《佩文诗韵》来衡量唐诗、宋词是可以的(以上内容节选自《诗词格律例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
2、近体诗从头数凡两句合作一联,未必都对仗,分别称为出句和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严格对仗。
1)近体诗的格律鲜明:能充分发挥汉语双音节的变化美感,每句偶数字依次平仄相反(逢双必反);同一联偶数字上下句相对(联句相对);前后两联的邻句偶数字相黏(邻句相黏);杜绝出现三个以上平声或仄声字结尾(避免三平调(尾)和三仄脚(尾));出现拗句要施以拗救。以上约定的目的,是让整首诗节奏明快、具备整体感、抑扬适度、富音乐性。
比如这一首五绝:
送别 王维(选自《全唐诗》,一名《山中送别》,一名《送友》)
山中相送罢,“中”和“送”平仄相反(逢双必反);平平平仄仄(首字平仄随意)
日暮掩柴扉。“中”和“暮”平仄相对(相当于反);仄仄仄平平(首字平仄随意)
春草明年绿,“暮”和“草”平仄相黏(相当于同);仄仄平平仄(首字平仄随意)
王孙归不归。“草”和“孙”平仄相对(相当于反)。平平仄仄平(首字平仄不随意)
这首诗首句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分别为“中”和“罢”,所以称为平起仄收;按照排列组合计算,恰好此诗的四句均可以做首句(首句平声结尾的诗,只有三种句势)。只要第一句的平仄一确定,全诗的句势就定了,绝句和律诗都遵守这个规律。
2)因为每一句尾字的平仄已定,不考虑尾字的话,平平仄仄平这样句子的首字如果不为平,全句就只剩一个平,这是“犯孤平”。这样需要把第三个字“当仄而平”来作拗救,形成仄平平仄平,叫做“孤平拗救”。
拗救除此之外,还有此诗第一句可以“出句自救”,和上述第三、四句可以“对句相救”。
三种救法举例:
(1)孤平拗救:客心归不归,即仄平平仄平,原句如改为“王孙切切归”也非拗句;
(2)出句自救:山中既相送,即平平仄平仄;也可说“在山既相送”;
(3)对句相救:春草年后绿,即仄仄平仄仄;也可说“野草年后绿”,需对句相救;
王孙归不归。即平平平仄平。
这是五言诗,七言诗则在每句五言之前交插加上仄仄或平平,形成诸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势。七言诗首字都平仄随意,只是遇到上述第四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时,第三个字同样要避免犯孤平,处理同上。
3)近体诗基本的规律就是这些,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主要指逢双必反,也指“对”和“黏”;“一三五不论”时,还要考虑出、对两句总体平仄字数相当和相对。
格律的难点是熟悉平水韵的韵部,平水韵中有四百来个多韵部字,这好比熟悉一种新的方言。近体诗涉及到的平仄韵部均有的字近三百个,常用的也有几十个,读诗常会用到。
3、格律(近体)诗是诗歌这个体裁在恰当的环境下,由一众诗歌的天才集体打磨创造的。和东晋时出现神品行书一样,格律诗在唐代出现神品,同样具备高雅的艺术性,并广为接受、甚至使人如痴如醉;它也几乎在诞生之初就达到艺术巅峰。
1)千余年来,人们在书法上津津乐道的是“天下几大行书”,而不会谈“几大楷书或草书”。这是行书的地位决定的,也因为佳品行书兼具规范、自然和真诚,妙趣无穷。
与之相似的是,最为协调、饱满而真诚的诗歌也是格律诗,这也是盛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的自然选择,自诞生以来,格律诗是绝对的主流。
正值优美的格律诗风行的年代,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多出佳品,杜甫因为以其悲悯、端谨的格调,将格律诗推向历史高峰而封圣。
2)稔熟中古音的诗人们对古体诗也偶然为之,直抒胸臆、歆享古韵,一般称作“拟古”。这要求遣辞、营造意境都富有古意,而且韵脚要符合古体诗的规律,难度不低;读诗写诗都习惯了近体诗的法度和审美习惯,偶然摆脱束缚,也可以得到一些佳句,尽管不入律。
所以我们看到唐以后出全集的大诗人,都有古体诗作品,这是一种意趣所在。作诗妙手摘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们常常不辞捻断数根须。
4、书法在唐朝传到日本以后,书家很快异军突起,出现了“平安三笔”(指空海大师、嵯峨天皇和橘逸势)和“平安三迹”(指小野道风、藤原行成和藤原佐理)。书法端谨儒雅、气韵轩昂,这成为日本书法最为繁盛的时期。
格律诗也在唐朝自然地传入日本,并在其后经历几个时代的演变发展,于江户时期达到鼎盛局面,出现了木下顺庵、荻生徂(徂音促、二声)徕和新井白石等诗坛领袖;在明治初期“王政复古”和其后维新的深刻转型中,以大沼枕山的诗作为代表,日本诗坛又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繁荣景象。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