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中的语文寒假作业中,有几本推荐阅读书目,其中一本是《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作者余党绪,看了看这拗口的书名,以及陌生的作者,尽管心里多少还有点不屑,重视孩子阅读的我还是立即下单了。
书到了,我漫不经心地翻开来,是于漪先生作的序,对于漪先生我是由衷的佩服,序言写得很朴实,很中恳,直言不讳,很切中当前教育的要害。翻了翻目录,看到多位我喜欢的作家,或者说是思想启蒙者,有雷颐、熊培云、余华等人。我读完了第一篇,是复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写的关于史记的文章,不禁大声赞叹起来,连声喊孩子,“你们老师这次选的书可真好!你可一定要读呀!”
孩子在房里走来走去,在为即将开始的晚上佩戴塑形镜做准备工作,有点忧心忡忡,因为前两天戴的都不顺利,佩戴过程中时常发出懊恼和烦躁的声音。一会儿他坐下泡脚,拿过这本书,默默地读了起来。我其实很有点佩服孩子,在读书这件事儿上,我不如他。我也就是这两年刚刚改邪归正,开始阅读的,以前都是武侠言情网文这一路的,还深度沉迷过,阅读层次不高。对比孩子,小学的时候就深度阅读过《平凡的世界》,《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比我都丰富。
看到有雷颐的文章,不仅记起了他的《历史何以至此》,这本书的体例很有意思,一篇篇的小故事,联缀起从清末到现当代再到国外的思想文化史,以小见大,文末的点题和总结又有画龙点睛之妙,透过这些纷芸的一个个的“小”事件,可以看到清末以来的“大”变局,以及个人和国家、情感与理智、毁灭与重塑、宏大叙事与个体微尘,感喟不已。
作者在“自序”里总结的很明白,层次逻辑很清晰,全书分三个部分:
1)近代史上的“人与事”,主要写了容闳、张之洞、太平天国
2)当代的“人与事”
3)国外的“人与事”,主要写了路易十六、列宁在瑞士、两个人的莫斯科之旅
读完容闳这一章节,我对这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耶鲁大学中国毕业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容闳自1854年大学毕业,决定以现代教育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也要让中国的年轻人像他一样走出国门看世界,为这个志向他奋斗终生,忠贞不渝,历经艰难,先后与太平天国、洋务派、维新派等探讨合作机会,终于在1872年促成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詹天佑即在其内。没想到种种原因,不到10年,留美幼童又被强制撤回,将近10年的留美学习,终于功亏一篑。
与此相对照的是,几乎在同时,一水之隔的日本,这一时期大量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869年派出50人,1870年派了150人,到了1873年,就有上千人在欧美留学。中日两国留学事业的不同命运,也从一个侧面预示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的不同命运。
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容闳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别有境界,尤其值得关注和发扬。容闳长期接受美国教育,毕业时中文甚至已经遗忘,对美国的富强有深刻的了解,但他并没有成为崇洋媚外的“洋奴”。相反,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祖国没有失去信心。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容闳本可以在美国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但他毅然返国,想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救国救亡。他的救国理想是充分汲取现代文明成课,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从而国强民富,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是爱国而不盲目排外,爱国而开放,充满爱国激情又富于理性;从参与清王朝体制内的洋务运动,到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对他来说,爱国并不一定爱朝廷,更不一定要忠君。
革命领袖列宁流亡瑞士时,和妻子在瑞士山中疗养,令我感到惊异的是瑞士图书馆条件的便利,无论你人在瑞士的哪个地方,无论是偏远乡村,还是高山之颠,只要你想借书,你就可以借到你想看的任何书。“只要给图书馆寄一张写着地址的申请借书的明信片去就成,没有人向你盘问什么,不要任何证明”,“邮递工作具有瑞士式的准确性,两天之后,你便可以接到用硬纸包起来的书,这使住在最偏僻的地方的人也能够从事研究工作。”因此,列宁才能在流亡期间写下大量革命理论著作,包括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于1935年到莫斯科访问,但他在此时写的《莫斯科日记》,要求封存50年以后才能面世,当时的罗曼罗兰已经看出了苏联国内的一些端倪,文词中却遮遮掩掩地不愿明说,历史吊诡的是,仅仅50多年,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竟土崩瓦解,彻底解体,真如作者所说的,“他们缺乏的并不是承认、说出真理的勇气,而是认识真理的理性,所以”良知“就被那些”宏伟说辞“轻易俘获。”
读罢此书,一声长叹
何以至此?
网友评论